公益资讯 > 资讯详情
中国NGO介绍


残障服务
安琪之家康复教育中心
2005年3月以来,安琪之家康复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安琪之家)的三位脑瘫孩子数次前往当地一家普通小学旁听课程并参加主题班会。经过一年左右的康复以及融和教育训练,他们有望成为普通小学的学生。旁听课程正是安琪之家学员和普通学校(师生)相互适应、回归主流的尝试性接触。
这样的融合并非易事。当时的情形是,学生们因为好奇,在课堂上频频回头观望坐在后排的脑瘫孩子,下课以后继续对他们进行围观。如果这些孩子获准进入普小就读,安琪之家需要继续跟踪进展情况,教他们如何面对陌生环境中的目光。同时,帮助老师合理引导普通孩子如何面对明显不同于自己的同学。当然,困难远远不限于此。
今年六月,在美国一家基金会的资助下,安琪之家将正式启动“脑瘫儿童早期干预”项目。王芳认为,许多家长在脑瘫幼儿早期教育方面存在误区,他们通常过多地考虑将儿童送往康复中心让其学会走路,但却使其措失早期干预的教育时机,失去可能的到普通学校上学的机会。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前期的家访调查,选定了5-6户家庭加入项目。届时工作人员将上门服务,通过家庭教育辅导,引导家长善于利用家庭中的资源,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儿童护理。
作为广西第一家致力于服务脑瘫儿童的民间公益机构,安琪之家成立于2002年6月1日,在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民政局登记注册,区残联作为主管部门,以“帮助脑瘫儿童自尊、自立、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为宗旨。安琪之家开展的活动,包括采用“引导式教育”系统为脑瘫儿童进行个别化康复教育,为脑瘫婴幼儿提供早期教育家庭辅导服务,早期融合教育,定期举办家长交流活动等等。
安琪之家的创办人王芳是一位脑瘫孩子的母亲,几年前苦于孩子无法获得相应的教育机会,蒙生了自办干预机构的想法。在机构注册成立一年后,她从原先工作的一家媒体辞职,专职从事中心工作。王芳说,目前有十几个孩子在安琪之家接受寄宿制服务,而前后有30多位孩子接受过中心的服务。
目前安琪之家经费中大约2/3来自企业和志愿者捐助,其余部分来自服务收费。安琪之家成立了由不同背景代表组成的理事会,逐步完善机构的治理架构。和成立初期相比,在师资方面也有进步。王芳介绍,安琪之家现在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康复、特教、社工及护理老师共14人,以及众多充满热情、富有爱心的青年志愿者。
王芳说,广西是草根NGO“荒凉”的地区,安琪之家通过直接对脑瘫孩子提供服务,其实也在影响公众。安琪之家以开展公众教育,吸引媒体报道,组织志愿者与脑瘫儿童的联谊活动等方式,期望对NGO的活动有所推动。(付涛)
联系:王芳
0771-4923280
angelhouse123@126.com
www.cpangel.org.cn
助老
七台河市爱德华福利院
今年7月,爱德华福利院将迎来4年诞辰。到目前为止,这家以基督徒捐款、借款和贷款形式支持建立的民间公益福利机构,规模已达到600张床位,累计为老人提供了500人次服务,目前入住老人达156人,其中有不少孤寡残疾、精神失常或智障人士。
创办人田怀艳退休前是七台河市医院主治医师,市桃山基督教会长老。10年前她开始思考对社会老龄化问题并设想建立老年福利院。2001年4月,田怀燕组织召开上千信徒参加的动员大会,两天内集资42万,此后陆续收到资助款,和教会的执事班子一起启动了福利院工程。此举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除获准在市民政部门注册,市政府还在2002年为福利院划拨了100亩土地。
相对于市民政局下属的只有20多人的福利院,爱德华福利院的规模很大,政府也开始看重福利院的服务能力。田怀艳说,七台河市三个区的民政局都向福利院送孤寡老人,并提供少量补贴。
为向老人提供医疗服务,福利院还成立了红十字会服务站。香港十字路会向服务站提供了捐助,价值8万多美金的医疗器械设备和电脑即将到位。田院长表示,将根据需要配备医护人员。
目前,福利院由11位教会执事组成的院长办公会进行管理,40多位员工都是基督徒,大部分是不拿工资的志愿者,少数工作负担重的护理员每月300元。
不难想像,面对日益增长的需求,以承载社会责任为主旨的福利院有着很大的资金压力和困扰。为解决经济上的困境,同时为员工和老人提供膳食,福利院租赁了100亩地建起蔬菜、水果和肉食种养殖基地。目前,福利院背负着200多万的借款。同时,尽管餐厅、洗浴室和活动室等设施一应俱全,但随着发展,冬季用煤、暖气设施、老人健身设备等都处于短缺状况。田怀艳正利用一切机会寻求资助。尽管依靠爱心奉献推动福利院走到今天,但对这样一种纯资源消耗型的服务机构来说,只靠善良者的捐助是远远不够的。(付涛)
联系:田怀艳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桃山区(154600)
0464-8271313
扶贫与社区发展
大巴山生态与贫困问题研究会
到2005年5月下旬,大巴山生态与贫困问题研究会与国际小母牛项目组织的合作项目进展顺利。该项目启动于去年7月,预计在3年内由后者提供100万资金,向100户通江农民提供黄羊以及相应的养殖技术,呆繁殖成功后,受益农户以“礼品传递”的方式把一部分羊羔转送给社区内其他农户,并分享知识和技术。目前已经有70多户建圈,投放种羊30户,项目将争取在6月底前投放种羊的农户增加至70户-80户。
“通江肉羊养殖”项目是研究会成立以来接受资助实施的第二个项目。此前,由亚洲开发银行资助、当地社区筹资配套并由研究会补贴实施的“人畜饮水可持续发展”项目,已于去年12月完成。
研究会创办人张浩良介绍,这个总耗资17万,以通江县板桥口乡为实施地的饮水项目涉及供水和用水方两个社区共120户农户。双方签署了水资源购买协议,以下游方一次性付费方式永久共享水源。同时,两个社区的受益户建立了自治小组,以水资源共享协议、小组成员职责分工、管水用水制度、供水设施维护、违规处罚和账务公开等8项制度为依托维持项目的可持续性。
通江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属大巴山地区(该区是地处边远的革命老区),距离重庆400公里,交通不便,干旱暴雨灾害频发。肉羊和饮水项目的实施,体现了张浩良对当地农村亟需解决生计和健康两大问题的理解。
研究会2004年2月在通江县民政局注册为社团,由县政协为主管部门。创办人张浩良曾在政府系统从事发展援助工作,感觉由于体制所限,一些扶贫项目无法有效利用资源。创办NGO成为他实现理想的一种方式。
此外,张浩良介绍,利用自有(注册)资金,研究会还对当地一些外出务工回乡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每户2000-4000元),从事建筑业、家具生产、商业经营等活动。
张浩良表示,研究会将重点开展社区综合发展项目,探讨社区自治、农民自我组织和赋权问题,提升他们改变现状的意识。(付涛)
联系:张浩良
四川省通江县政府大院8楼1号(636700)
0827-7988239
haoliangtj@sohu.com
http://83zpss.com
兰州大学社区发展中心
2005年5月初的一天,甘肃定西县团结镇好地掌村杜坪小学内,新建校舍建设的招投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地四家施工队经过紧张的竞标,决出了其中的优胜者。为保证工程的公开、透明、公正,负责主持竞标的兰州大学社区发展中心设计了村民参与监督的程序。整个工程实施进度拨款,在村民代表签字认可后,中心才支付款项。
杜坪小学的几间危房2003年下半年被暴雨冲毁,中心向香港乐施会申请了资金,预计在8月份完成校舍重建。
中心“承包”香港乐施会在甘肃的灾害救援项目始于2003年,当时在漳县开展了暴洪灾害紧急救援。其后又先后实施宁县洪灾、民乐地震以及夏河县洪灾紧急救援与灾害管理项目。中心采用参与式灾害管理方法,介入到前期需求调查、确认重灾户及救助标准、发放救灾物资以及回访监督活动中。为及时传递灾情信息,中心初步建立了包括当地民政部门、村民和媒体记者在内的志愿者网络。项目官员伏珍表示,中心计划尽快健全和完善网络,通过“灾害管理志愿者网络培训”项目对成员进行系统培训,以形成有效的灾害反馈机制。这些活动拓展了长期以来与香港乐施会的合作。
同样是以农民为受益对象,中心在2004年启动了“退耕还林政策调研和倡导游说”项目,将注意力集中于退耕还林政策对贫困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评估及政策执行中农民权益保障情况调查之上。伏珍说,中心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表明,当地很多地方并不适合大规模退耕,林木成活率特别低,无法实现政府预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县乡两级,也存在截留补偿款的问题。此外,由于政策不配套不连续,退耕指标大幅缩减,也导致农民在退耕后得不到补偿。
中心针对现状在两条线上展开倡导活动:一方面对农户进行培训,发动他们学习退耕还林条例,积极和政府进行沟通。同时,通过调研将真实的数据和收集到的问题形成报告向政府反馈,并召开了省退耕还林办主任参加的研讨会,呼吁政府的公共项目中照顾农户利益。伏珍说,中心的游说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甘肃省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请还林办通知当地林业局配合中心在农村社区的工作。省政府也在考虑通过其他渠道发放补助,使其切实到位。
此外,扶贫也是中心的核心工作。2003年12月开始,中心在东乡县实施了“社区生态扶贫与妇女健康改善”项目。帮助农户转变观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淘汰对环境破坏大的山羊,改为圈养小尾寒羊。同时举办技术、扫盲识字培训并进行妇女健康宣传。建立妇女健康基金,由有能力的妇女设立并管理药箱,解决基本的看病问题。该项目注重提高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由香港嘉道理基金会资助46万元,到年底结束。
此外,受英国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委托,中心从去年8月开始针对当地6个县扶贫办和妇联实施“甘肃省贫困地区参与式发展与能力建设”培训。培训对象是英国行动援助在当地潜在的合作伙伴,此举意在使未来的合作双方进行观念融合,沟通了解,消除可能的冲突。
兰州大学社区发展中心成立于2002年5月,挂靠兰大资源环境学院,集应用研究、培训和社区发展为一体。这样的身份使中心具备多种资源优势,也容易取得政府和社区两方面的支持。(付涛)
联系:伏珍
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兰州大学综合楼1726室(730000)
0931-8914046
农民之子――中国农村发展促进会
今年12岁的北京郊区男孩穆玩宇,在6岁时突然身体局部出现青肿,而且鼻子一旦流血就止不住。最终经北京市儿童医院的专家确诊,穆玩宇患了骨髓异常增生(MDS)白血病。在家务农的父母为治病已经花掉了15万元,欠款6万元。半年前,穆玩宇的配型骨髓已经找到,但骨髓移植手术起码需要40万元!现在他的家人、亲戚朋友以及当地学校捐助共筹款18万元,仍有22万的差距。
穆玩宇现在已基本丧失造血机能,以前每隔20天输一次血,现在7天输一次。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社团在参与校党委研工部与密云县“校县联手-共育英才”项目调研中,认识了穆玩宇一家人。在认识这个患白血病男孩的第二天,就是六一儿童节。“农民之子”现在已经发起了为穆玩宇筹款的活动。“农民之子”的会员认为,“农民之子”不仅要注重务虚同时也要务实。
“农民之子”全称“农民之子”――中国农村发展促进,于1999年成立,注册于北师大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接受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部的直接管理,是北师大众多学生社团中惟一的研究生社团。
“三农”问题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自九十年代中期甚至更早开始,农村的发展以及农业的发展(主要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已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在某些方面甚至出现倒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边缘群体。然而中国最终的现代化必然需要农民、农村、农业的现代化;需要城乡和谐发展。
因此,中国的“三农问题”引起了国人乃至世界的关注,成为社会各阶层、各界有识之士瞩目的焦点。相当多的有志大学生组织、参与了一系列有关“三农问题”的调查。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北师大几位志同道合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发起成立了“农民之子”。“农民之子”在学术科研、流动儿童教育、民工教育、农村社会调研实践等方面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集思想性、学术性、实践性和公益性于一身,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大型学生社团。
“农民之子”从成立至今,先后与不同的机构合作,深入广大农村地区调查,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向相关机构反映底层情况;发起并已连续做了三期 “ 一帮一助学 ” 活动,帮助数百名农村失学儿童继续上学。“农民之子”还关心流动儿童和打工者的文化教育。在成立之初就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开展对 114所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为有关部门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由此开始组织了上百名大学生志愿者到多所打工子弟学校义务支教,为促进打工子弟学校合法化,促进城市义务教育公平实现而努力。“农民之子”深入城市中的外来工人群,在这个群体中开展教育培训、法律宣传、文娱联欢等活动,理解外来工的需求,呼吁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农民之子”还开展学术研究,组织讲座沙龙等活动。
“农民之子”相信:不论是一小步,还是一大步,农民之子走出的每一步都会带动社会的进步。
“农民之子”现在为穆玩宇共筹到两万余元――其中包括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的2000元捐款。另外,农民之子还奔走于基金会、媒体、医院、社区。“农民之子”表示,哪怕有一丝希望也不放弃。(徐辉)
联系:赵玲
13381480378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