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 | 知不知沙龙第十四期:陈越光谈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
来源:
2018-08-29
309

概 述

 

八十年代的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有三个最活跃、影响力最大的民间文化团体,分别是“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 、中国文化书院和“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其中,中国文化书院是1989年后唯一存续至今的。

 

它建院于1984年12月,在八十年代的“文化热”中,曾在教学、学术交流和编撰出版“三驾马车”的合力下,“轰轰烈烈地发展成为立足于社会整体,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业”。在其鼎盛时期,为它举起大旗的都是中国当代人文学术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如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任继愈、汤一介、庞朴、乐黛云、陈鼓应、梁从诫、李泽厚,等等,不可不谓群星灿烂、巨擘云集。

 

然而,对于许多年轻人,中国文化书院是陌生的。它的追求是什么?为实现这些追求,它到底做过些什么事情?是怎么做的?它当年的影响力和动员能力到底有多大?这些能力从何而来?如何评价它在中国八十年代思想文化大潮中的作用和位置?它作为一个民间文化团体,是如何与一个时代的文化运动互动发展的?它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我们这一代人当如何看待与担当这些遗产?

 

基于此,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知不知公益沙龙”计划在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先生的新书《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出版之际,邀请他以亲历者与观察者的身份,来与感兴趣、且有志于学的青年朋友面对面分享。

 

我们相信,代际之间真诚的分享与互动,意味着梦想、信念与行动的传承。套用陈越光先生在书中的一句话,无论是八十年代的过来人,还是八〇后及更后来的人们,在这里多一点反思,就为未来多创造一种自由度。

 

时  间

2018年9月8日14:00-17:30

地  点

北京·东城区·东湖别墅V20

 

主 讲 人

 

陈越光 先生

 

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兼任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理事长、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副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轰动一时的“走向未来丛书”和杂志的副主编,并出任中国妇女杂志社编委兼总编室主任、《中国残疾人》杂志创刊主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历任中国农民杂志社总编辑、中国市场经济报社总编辑、《东方》杂志编委会主任、《科技中国》杂志主编等职。

议  程

14:00-14:15  背景介绍与破冰

 

14:15-15:45  陈越光先生作主题分享

 

15:45-16:00  大合照纪念与茶歇

 

16:00-17:00  现场互动

 

17:00-17:30  陈越光先生新书《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签售

 

图 书 介 绍

本书根据历史资料追溯了中国文化书院的创院经过及创院人物,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化书院在八十年代“文化热”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以及所经历的内部分裂和动荡;史料翔实,注释多达五百余条,书后附有五个历史文件的附录,并配以六十六幅历史照片。

 

报  名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上方“报名”报名。由于现场席位有限,获得现场参与集会者将收到短信或电话通知。

 

温 馨 提 示

 

由于现场席位有限,并非报名成功即可获得现场参与机会。

 

如果获得现场参与机会,将于2018年9月7日17:00前收到短信或电话通知;如果没有收到通知,则非常遗憾你未获得本次沙龙的现场参与机会。

 

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往 前 回 顾

 

龙江文:男女平等是男女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平等

吴青:我是一个世界公民

杨团:中华慈善总会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杨平:十年回望阿拉善SEE:民主治理实验的成就与问题

陈涛:社工的基础是百姓自组织的民间社会

高师宁:基督教与社会服务

田惠萍:中国第一代NGO“星星雨”的创业故事

谢丽华:95世妇会,中国NGO的破冰传奇

 

 

关于知不知公益沙龙

 

知不知公益沙龙,由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主办,口号是“从忙碌里抽身,到历史里求新知”,目标是聚合公益青年、探索公益新知,每月举办一期,每期现场参加人数不超过35人。其发起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凡青年之成长,莫不始于克服不知的冲动;这冲动驱策青年上下求索,古今叩问,直到新知出现,豁然开朗。这是一趟令人兴奋而又充满挑战的旅程,知不知公益沙龙希望与每一位热爱求知且心怀使命感的青年同行。

 

自2017年5月启动,知不知公益沙龙已共举办13期,主题涉及中华慈善总会创建史(杨团)、中国社工百年(陈涛)、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谢丽华、龙江文)、星星雨创业史(田惠萍)、自然之友转型(梁晓燕)、青基会与希望工程(徐永光)、中国当代农村(刘守英)、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服务(高师宁)、阿拉善SEE十年回望(杨平)、妈妈冰心对我的影响(吴青)、从燕大故事谈大学格局(陈远)、从调查记者到公益行者(王克勤)等。

 

关于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

 

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2012年由国家民政部批准并担任业务主管单位,以促进慈善、改善民生的“民生慈善”为宗旨,以促进人人都可以参与公益的“平民公益”为己任,致力于联合全国及海外公益慈善机构和人士,共建、共享集信息交流、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国际合作四大目标于一体的开放性公益慈善平台。

 

目前,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已形成了年度《慈善蓝皮书》、中华慈善百人论坛、慈善蓝系列沙龙、知不知系列公益沙龙、为爱行走(大型公益徒步活动)、为爱联合劝募(O2O联合筹款平台)等慈善品牌,并在议题设置与研究以及政策倡导等领域积极参与,包括进行中国基金会发展史梳理与研究、推动建立中国志愿服务价值测量体系、推动中国民间组织参与慈善法开门立法等。

版权及转发声明:

以上内容由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原创编选,您可以自由复制、转发,但不得为商业目的而使用。合作及联系请发邮件至info@clcpp.org,或后台留言。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