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第十一期招募啦
来源:
2015-05-09
1153
一、机构简介: 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以下简称“梁中心”)正式成立于2004年,是以新乡村建设事业为核心,以推动农民合作与城乡发展为宗旨的民间组织。梁中心是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的分支机构,前身为《中国改革》杂志社大学生支农调研项目部。 我们以梁漱溟等前辈的乡村建设理论为基础,运用开展乡村建设的试验工作和行动研究的创新方法,通过推动大学生实践教育与新文化建设,通过新青年绿色公社来引领青年人投入可持续生活的新时尚,促进农民为主体的合作来实现乡村建设的目标。 二、人才计划介绍 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以下简称“人才计划”)是由香港社区伙伴支持,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发起的青年人才培养项目。项目旨在构建一个青年人学习与实践的平台,推动青年人走入农村基层,关注农村发展之路,探索青年返乡创业之道。项目同时也尝试促使青年人反思大学教育,将个人成长与农村发展结合在一起,在与农村的互动中重新认识自身与土地、农村乃至社会的关系。 人才计划项目为期一年。学员在一年的时间里,通过集中的理论培训与下乡实践,逐步提升对农村发展脉络与乡土内在逻辑的认识与把握;通过反思大学教育与集体行动,逐步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与组织能力。 从2005年8月到2014年8月,“农村发展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已成功开展9期,共有209名学员参加,148名学员顺利毕业。学员下乡实践锻炼的乡村建设试验点总计70多个。目前这些学员大部分还在与农村发展相关的单位或者社会组织工作,在公益领域或农村(如返乡、合作社等)有89名。 三、项目思路及培养过程 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十年人才计划项目能培养百余名参与乡村建设和城市工友服务工作的青年人才,得益于始终坚持思想理论学习和塑造集体文化,在做事情中影响青年人,将农村社会发展与青年人成长结合起来。 早期国内农民合作组织处于萌芽阶段时将学员派驻到试验点进行以文化切入和宣传教育为方式的合作动员是起到了显著效果,随着梁中心早期推动的试验点也从合作社动员阶段跨入到了合作社发展与治理阶段,此时学员派驻到合作社所需开展的工作已经超越了自身能力,而合作社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专业性要求。 相比于在合作社平台上通过志愿服务的性质以合作文化动员为内容的人才培养,以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和生态农场为载体,直接参与农村社区综合发展和生态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具有青年人团队创业性质的人才培养思路则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不仅对青年人更有吸引力,这也有可能成为当代乡村建设五大序列工作互动整合的连接点。 人才计划每期招募20个学员,学员必须全职参与,计划一年为一期。学员分两组,他们将保证在一个种养殖生产周期内学习实践生态农业技术和农村社区综合发展经验,实习基地主要是长春云凤农牧合作社和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 长春云凤农牧合作社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要生态农业试验基地,同时也是本项目的执行方之一,自2005年开始在韩国自然农业创始人赵汉珪先生的指导下,探索中国本土自然农业发展技术。经过十年的辛勤摸索,合作社全面掌握了发酵床养殖、活力酵素、土著微生物、汉方制剂、天惠绿汁、乳酸菌、蔬菜栽培、盐碱地改良等生态种养殖技术,并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目前合作社已经聚集了10余人青年创业团队,探索年轻人在生态农业领域的创业平台。 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最成熟的农村“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试验基地,同时也是本项目的执行方之一,经过18年的艰苦探索,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以社区生活为切入点,坚持服务创造经济收益,自信快乐生活至上的理念,涉及合作金融、统购统销、城乡互动、传统手工艺传承、社区教育、居家养老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 培养要点:技能学习+思想学习+视野拓展+团队建设+昼耕夜读 所招募的学员将会根据生态农场各生产环节和蒲韩乡村社区各组织部门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上进行技术、技能学习和实际生产,同时将通过培训、讨论、参观等各种形式进行思想学习、视野拓展和团队建设。 学员培养过程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外界、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原则,为生态农场、农民合作社、返乡青年等乡村建设实体提供人才支持。 学员学习内容: 生态农业技术学习 学员会在参与农场实际生产中学习活力酵素制作、土著微生物培育、天惠绿汁营养液制作、汉方制剂制作、乳酸菌培育、发酵床养猪、发酵床养鸡、生态蔬菜种植、土壤盐碱化改良等生态农业技术。 农民组织和社区工作经验学习 学员会以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为实践平台,在当地骨干一对一的带领下学习村庄文化动员、社区生产生活资料统购服务、农村资金互助、城乡互动、儿童教育、垃圾分类、传统手工艺挖掘等综合性农村社区工作经验。 培养特色: ■ 明确的工作内容与足够的自我发挥空间 学员将直接编制在培养基地的团队中,参与具体的业务工作,接受培养基地的管理与考核。工作中,可根据自身的观察与培养基地的实际条件,提出创新性想法与实施方案。 ■ 精细的团队成长方案与接地气的个人成长计划 项目执行人员将驻扎在培养基地与学员共塑集体成长氛围,学员也要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个人工作、生活、娱乐三方面的成长计划。 ■ 多岗位的轮换学习与不同领域辅导员的陪伴成长 一年学习中,可根据学员的掌握情况轮换岗位学习。除在地辅导员一对一带动学员成长外,还会邀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作为外部辅导员针对学员的思想认识、经验提升、情绪心态、个人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辅导。 ■ 丰富多彩的在地生活体验与长远发展的组织平台 学员不仅在紧张的工作中学习,还会在参与在地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中学习,比如:重大传统节日、庙会、红白喜事等。培养基地有实力为学员的长期发展提供工作岗位和创业支持。 培养过程中对学员的要求: ■ 学习方面 ◎ 每天晚上1小时工作经验讨论与交流; ◎ 一周一次专题小培训,两周一次读书分享会; ◎ 每周看一部电影或纪录片(可集体进行,也可个人自主安排) ◎ 每月至少读两本书(一本与工作内容相关,一本自选); ◎ 每月一篇学习总结并开展分享交流活动; ◎ 五人一组耕种一亩生态土地。 ■ 工作方面 ◎ 放低姿态,虚心学习; ◎ 不讲大话,不随意承诺; ◎ 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公开讨论,不许私下说三道四; ◎ 每月每周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 每天写日记记录工作内容与个人思考; ◎ 与在地工作人员工作时间保持一致。 ■ 生活方面 ◎ 学会一项在地手工艺; ◎ 精通两项体育项目(一项个体,一项团队); ◎ 制作三部生活小短片(每部30min以内,主题自选); ◎ 会做四道拿手菜; ◎ 唱好五首喜欢的歌曲; ◎ 记录6户家庭一年生产生活收支明细。 学员可参与的岗位明细 ■ 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现有一个点成熟运作3年,3个新点正在试运行,今年还要新增11个点。 1、协助辅导员每天开展老人活动,一周一次护工培训,一月一次老人子女座谈会; 2、协助辅导员布置养老中心文化墙; 3、走访农户,宣传养老服务,配合辅导员建立新的养老服务中心; 4、详细记录每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作经验。 手工屋 今年将新开豆腐、蒸馍、酿醋、香油、磨面、榨油、弹花、粉条、木工、铁匠、纺线织布、绣花12个传统手工屋。 1、学习并记录12个传统手工艺制作流程; 2、协助辅导员布置手工屋,把当地的传统手艺用图片、实物、文字、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 3、参与手工屋的日常经营。 城市消费店 永济和运城各有一个消费店,共计27个辅导员,今年计划建立8400户消费者档案。 1、在城市社区建立消费者档案; 2、协助组织消费者的乡村体验活动; 3、协助运作微信、网站等网络工具; 4、记录城市消费店的运作经验。 培训学校 现有专兼职老师16人,主要承担社员技术培训和工作人员能力建设。 1、协助学校每年612次课堂培训; 2、协助运作蒲韩乡村社区报纸。 儿童教育 将在社区内53个点每月开展一次小小儿童家长课堂 1、协助参与小小儿童家长课堂; 2、协助参与24个村儿童夏令营。 青年农场 现有生态农田20亩 1、协助组织消费者包地体验活动; 2、记录社区种养植能手的经验。 ■ 长春云凤农牧合作社 自然农业养殖技术员 云凤合作社在东北三省生态猪养殖户规模约为300户,需培训自然农业养殖技术员3人。负责指导养户技术,监督养殖防疫和饲料使用情况。 1、掌握自然农业生态养猪发酵床养殖技术、自然农业猪舍设计技术、饲料营养及反哺防疫技术; 2、根据养殖户的需求提供实地服务,扩大自然农业养殖法的使用范围。 自然农业种植技术员 郭家村生态小镇、长春市牧田生态农园需要培养3名种植技术员,专门负责自然农业种植的技术指导、试验展示、讲解说明及为消费者提供农业知识服务。 1、掌握自然农业中土著微生物、天惠绿汁、汉方、乳酸菌和酵素等技术内核,应用于生态种植; 2、指导村庄和农园的种植生产,为生产者提供技术服务; 3、学习植物景观造型设计,提供园艺植物的观光体验服务。 酵素养生合作社 在长春市和郭家村自然农业养生酵素店2个,需酵素制作及讲师助理2人。 1、学会制作养生酵素; 2、为市民消费者提供养生酵素使用方法,及讲解日常养生方法。 城乡消费体验店 新开长春市城乡消费体验店2个,双阳区周边乡村消费体验店5个,郭家村消费体验点3个,需体验销售学员2人。 1、建立市民消费体验者信息库; 2、了解掌握自然农业农产品和乡土文化服务的基本业务; 3、建立市民社区消费合作社,引导市民树立消费合作理念,组织举办大小型市民活动。 四、师资团队 温铁军: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西南大学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 张孝德:国家行政书院经济学部教授,兼任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主任。 周 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有农村金融等。 仝志辉: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研究农村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农村治理、农村民间组织研究。 王晓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 张兰英: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副院长。 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农民合作组织、县域治理与乡村建设。 董筱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区域经济研究。 郑 冰: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总干事 李云凤:长春云凤农民合作社理事长 五、学员获取的支持 ① 理论学习:一年三次培训 ② 回归实践:多样化平台的实操学习 ③ 每个月800元/月的生活补贴,含吃饭住宿及交通通讯费用 ④ 30天年假 ⑤ 一份健康体检 ⑥ 一份意外保险 ⑦ 一次实践地回家的往返费用报销,火车(8小时以上)硬卧及动车二等座。 六、招募对象 农村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4月5日正式启动,现面向全社会择优招募25名学员。 基本要求: 1、关心社会发展,对农民有感情,有服务热情和奉献精神; 2、身体健康,吃苦耐劳,能长期住在农村; 3、保证能够全职参加一年或两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 4、善于学习,主动交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 5、有长期扎根农村创业意向者优先。 七、报名程序 1.报名时间:2015年4月5日—2015年6月20日; 2.报名步骤: ①有意者请下载申请表(见附件一),认真填写以#姓名+人才计划第十一期报名申请#为主题 提交至 liangshuming@3nong.org进行资格评审; ②第一轮面试或电话面试(未通过评审者会收到邮件或电话通知); ③第一轮面试后安排申请者至各实践点实习,实习期为1-2个月,实习期间双向选择; ④实习结束后,项目办公室根据申请者表现进行决策; ⑤正式通知确认入选“人才计划”。 八、执行机构 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 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 长春云凤农牧合作社 九、联系我们 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温泉村乡建培训中心,邮编:100095 人才计划项目联系人:梁少雄(+86 18611735490) 电话:010—62484038 网址:www.3nong.org         欢迎各高校在校学生、毕业生以及有志于新乡村建设事业的社会各界青年踊跃报名。本招募信息最终解释权归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办公室。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