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如何打造慈善公益圈,让更多资源汇集到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中。在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协作者开展“数字化助力流动儿童关爱行动”项目,拓展更多商户成为流动儿童友好商户门店。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赋能商户,使其从被动转主动,成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突破重点。以下是社会工作者孙军军在暑期夏令营开展流动儿童赋能服务撰写的一篇日志,与大家共享。
服务日期:2025年8月31日
撰写者:社会工作者孙军军
服务概述
本次暑期公益夏令营中,阅读活动以“营养均衡”健康议题为核心,与儿童共读绘本《瘦皇后》。在活动开展中,社会工作者通过“探索-思考-分享”三部曲模式,提升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阅读意识。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依托绘本阅读延伸健康饮食知识(如膳食宝塔),并营造小组成员间的互助信任氛围。
活动刚开始,我先引导儿童围绕“阅读”展开轻松讨论:“你喜欢或者不喜欢阅读吗,为什么呀”,“你觉得阅读能给你带来什么”……我让儿童把他们的想法写在便利贴上,贴到对应分区:喜欢阅读区、不喜欢阅读区、阅读意义区。
对积极分享“喜欢阅读”的儿童,我观察着孩子们的主动性,后续分组时合理分配到不同小组,之后邀请他们担任“小帮手”,协助组内其他组员理解内容,慢慢搭建互助氛围;
对表达“不喜欢阅读”的儿童,我通过聊天进一步了解原因——是“不想读”“不识字,读不了”,还是“不知道怎么读”?我及时把这些情况同步给领读者和协助人员,再针对性给出支持建议:不想读的多给鼓励,不识字的安排一对一伴读,不知道怎么读的在后续环节由社会工作者协助儿童澄清内容,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跟上节奏。
那么,究竟怎么阅读?我先示范“怎么看绘本封面”——比如指着封面上的皇后、国王,引导儿童观察“他们的表情看起来怎么样”;接着让儿童快速翻到某一页,用1-3分钟浏览,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元素,像喜欢的人物、特别的场景,然后快速分享,比如“我喜欢这页的小鸟”“国王手里的东西看起来像吃的”,用直观感受帮儿童消除对绘本的陌生感。
然后,给儿童分组,每组由领读者带着一起读绘本。我们需要提前准备3-5个和故事相关的问题,比如“皇后为什么会昏倒呀”,“国王后来做了什么”等,鼓励组员回答已有的问题,或是积极提出自己的新问题,并让儿童用两种便签纸记录,一种便签记录问题,另一种便签记录答案。回答便签可以叠放在对应问题便签上,比如有人问:“皇后昏倒是不是因为没好好吃饭?”有人答:“可能是太累了。”不同答案放在一起,让儿童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理解,也让他们更愿意主动思考故事细节。
紧接着,我先给大家讲“5W1H分析法”——就是弄清楚故事里“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为何(Why)、何事(What)、如何(How)”;然后让领读者带着组员,用这个框架梳理《瘦皇后》的剧情,比如“谁:皇后、国王、医生;为何:皇后昏倒了;如何:国王听医生的话,开始吃有营养的东西、还会运动”。梳理完后,组员间互相分享,比如A组说:“我们还想到公主也帮了忙。”B组补充:“医生给皇后提了建议。”在交流中帮儿童理清故事逻辑。
在分析“谁(Who)”的基础上,我让儿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绘本角色,然后制作“角色卡”。在儿童动手操作之前,我先给大家看示例,告诉孩子可以画角色的样子,也可以写对于角色的想法。之后,让儿童围绕所选的角色用5W1H方法分析故事,比如选“厨师”的孩子会说“我要给皇后做有营养的饭,因为皇后身体不好”,选“公主”的孩子会说“我陪国王散步,这样国王身体好,就能照顾皇后了”。分享时,有孩子提到“每个角色都在帮别人”,这也让互助的氛围更浓了。
分组开展绘本剧创作,每组里一人当旁白,其他人扮演角色,要是组里角色不够,就鼓励多组一起排演,比如两个组一起演“国王和皇后散步”的情节;时间够的话,还让儿童自己做道具,比如画个餐盘、剪个皇冠,让大家在动手过程中更投入。
绘本剧正式演出后,我分两步引导儿童分享:先请表演的孩子说说“刚才演的时候,你在想什么”“觉得最难的地方是什么”;再请1-3个没表演的孩子,分享“看了表演,你有没有发现之前没注意到的故事细节”。有孩子会提到“原来国王是为了皇后才开始好好吃饭的”,也有孩子说“大家一起帮忙,皇后才好起来的”,这些分享都是儿童自己的真实感受,也让阅读收获更具体。最后,我带领孩子们一起回顾活动全程,梳理感受与收获。
有效经验
1.了解儿童特点,采用的“三部曲”流程符合儿童阅读规律:从“探索”让儿童找兴趣点,到“思考”用框架梳理逻辑,再到“分享”绘本剧展成果,一步一步引导儿童从“被动看”到“主动想”再到“动手做”,没直接给孩子讲 “要营养均衡、要运动” 的大道理,而是通过皇后、国王的故事,让孩子自己找、自己说出促进健康的办法。
2.“领读者+分类支持”保障全员参与:提前识别积极儿童当领读者,让他们帮组内组员,既减轻了社会工作者压力,也让领读者更有责任感;同时针对不同情况的孩子:不想读、不会读、不知道怎么读,给不同支持,比如一对一伴读、多鼓励,避免“有的孩子跟不上、有的孩子太无聊”的情况,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参与进来。
3.“小互动+多分享”强化阅读体验:不管是初探索后的快速分享,还是思考后的小组间的交流,再到总结时的手势反馈,每个环节都让儿童有机会说话,不用怕说错。比如问题墙环节,就算孩子的答案和故事不一样,社会工作者也会鼓励他们说说理由,这种轻松的分享氛围,让儿童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对绘本的理解也更深入。
4.借故事传递服务主题内容和生活道理,不刻意说教:《瘦皇后》里有营养均衡、互相关爱的内容,但没有特意拿出来强调,而是让儿童在分析故事、代入角色时自己发现,比如孩子从国王“吃营养食物、运动”里知道“这样对身体好”,从角色互相帮忙里感受到“互助很重要”,这种自然传递的方式,比直接说教更让儿童接受。
挑战及回应策略
问题1:部分儿童一开始对阅读兴趣不高。
解决办法:先请领读者和他一起看绘本,慢慢引导他说:“你觉得这个角色可爱吗?”不强迫,等他愿意开口再深入;在每个环节都设计可以让不同年龄、不同阅读能力的儿童可以参与进来的环节,如设置写便利贴、举手发言、提问互动、同伴伴读等方式。
问题2:分组读绘本时,有的组进度不一样,快的组等得着急,慢的组跟不上。
解决办法:社会工作者提前和领读者说“不用急着赶进度,确保组里每个人都看懂”;巡查时发现进度差太多,就帮慢的组梳理重点,比如“咱们先找到皇后昏倒的那页,再往下读”,让快慢组的差距缩小;及时与其他社会工作者、公益实习生等沟通,关注、跟进、指导不同组别的成员围绕核心任务进行讨论、演练。
问题3:绘本剧排练时,孩子会抢角色、吵架,比如都想演皇后。
解决办法:社会工作者和孩子商量“可以两个人一起演皇后,可以有不同的表演方法”,或者“轮流演,每个人都有机会”;也让领读者帮着协调,教孩子互相谦让,慢慢学会合作。
问题4:低龄孩子对 “营养均衡” 没概念,说不出 “要吃蔬菜和肉”,只会说 “要吃好吃的”。
解决办法:社会工作者用绘本里的画面举例,说 “你看皇后吃的饭里,有绿色的青菜、红色的肉,这就是好吃又有营养的,咱们平时也要吃两种颜色的菜,身体才棒”,用具体画面帮孩子理解。
专业反思
看着孩子们从一开始有的拘谨、有的调皮,到后来围在一起认真读绘本、讨论角色,甚至为了排好绘本剧互相提醒“你刚才的动作不对”,感觉特别温暖。
这次活动虽然针对不同孩子给了支持,但对“不会读”的孩子,基础比较差的孩子,只是安排了伴读,下次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带拼音的绘本片段,或者简单的文字注释,让他们能试着自己读,慢慢提升阅读能力。
领读者在引导组员时,有时候会不知道怎么回应孩子的问题,比如孩子问“皇后后来还会昏倒吗”,领读者会愣住。下次活动前,可以给领读者做个简单的培训,教他们一些回应技巧,比如“你觉得呢?咱们再从绘本里找找线索”,让领读者更有信心。
绘本剧演出后,分享时间有点紧张,有的孩子没来得及说感受。下次可以把分享环节拆成“组内小分享”和“大组分享”,先在组里说完,再选代表到大组说,确保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机会。
活动结束后,没有给孩子留和阅读相关的小任务,比如“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一页绘本”。下次可以设计简单的延伸任务,让阅读从活动现场延伸到生活里,帮孩子养成阅读习惯。
这次用绘本带健康话题效果不错,但下次可以准备点小道具辅助,比如带些蔬菜、谷物的图片,孩子聊到 “营养均衡” 时,指给他们看 “这是青菜,这是米饭,都要吃”,低龄孩子会更明白,不用只靠绘本画面。同时从绘本延伸健康知识,下次可以加个小互动,比如让孩子画 “自己的健康早餐”,画完分享 “为什么这么画”,把健康和孩子的日常饮食直接挂钩,孩子可能会更有共鸣,也能让健康认知更贴近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