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农民工口述历史(二十) | 阿勇:幸福是和孩子相守,看见她的成长
作者:协作者
2025-09-25
43


口述:阿勇/四川籍在京打工者

整理:潘愉/协作者社会工作者

编者按:

阿勇,54岁,小学三年级肄业,14岁开始外出打工,做过餐饮、搬运、建筑、矿工等工作,现在在北京远郊城区独自一人经营一个奶站。阿勇是一个单亲爸爸,带着女儿小婷一起生活。小婷今年9岁,在打工子弟学校上五年级,周一到周五住校,周末回家与爸爸相聚。

我叫阿勇,1970年出生,老家在四川达州,家里有五个兄弟姐妹,但家里穷得叮当响,一家人六七口人吃饭就是两把米,得先喂饱小的。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从最小的弟弟下巴底下捡一口饭吃,那真的好香的。但最小的弟弟在很小的时候得了肝炎,慢慢演变成肝癌,最后因为肝腹水死了,爸爸妈妈也因为这样欠了一屁股债。我还有两个姐妹,大概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因为没有人看管,被水淹死了。我觉得,那时候的人活着,连一条狗都不如。

image.png

协作者社会工作者与阿勇进行访谈交流


从学徒到矿工:拿命换钱的日子

12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帮家里挑水做豆腐。那时候包产到户,家里从生产队拿回加工工具,每年要给队里180多个人每人分一吨豆腐当租金。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往返40多米的路,要挑60担水,每担两桶,一桶就有110到120斤。13岁那年,凌晨三点多在豆腐坊干活,困得差点栽进直径和桌子差不多大的锅里,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怕。

家里买煤炭用挂斗车,我偷偷拿父亲的烟来提神——只要好好干活,他也不说啥。父亲卖完豆腐,总爱去茶馆打牌,有时候一天赚的几块钱全输了。因为学习不好,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辍学了。14岁那年,因为家里穷,也背着很多债务,我实在受不了这种日子,就揣着几块钱跑出去打工,在成都一家小食店当学徒。因为不想干打扫卫生、洗碗的活儿,想着要学会一门手艺,就看人家师傅怎么捏小笼包。看了几遍之后我就和师傅说我来试试,然后就开始做了。在小食店做了大概有一年时间,觉得干得不是很自由,我就从那里离开了。到一家冷冻厂里做搬运工,差不多做了得有五、六年的时间。虽然这份工作比之前小食店相对还是自由一些,时间没有那么紧张,但是我还是想着做一份能自己安排时间的工作,所以又从冷冻厂离开了。这之后我也干过不少其它工作,到建筑队也干过小工,到煤矿里也做过。

在所有工作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山西煤矿的工作。有一次,隔壁村的煤矿晚上爆炸了,80多人一夜全都烧死了,听别人说被火烧得面目全非。因为当时我还没有成家,加上家里的债务也还得七七八八,我想就算穷死,也不能把命丢在这黑窟窿里,就没再继续做了。

2003年,本来有人让我去浙江学做手工,但我看我的手指又短又粗,觉得自己做不好这份工作,后来想想我就到北京开始送牛奶了,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曾经最顺的时候我自己管着个奶站,一个月能挣三万,在老家我也盖了500平米的大房子给我妈住。

6bb03d4fa73bfe2717eb4dadd07dcc62.jpg

阿勇攒钱在老家盖起的房子


无奈:无疾而终的感情往事

我这辈子,还有段搁在心里的事。从小跟对门的姑娘一起长大,就差一岁,天天腻在一块——她打猪草,我割牛草,好得跟一个人似的。那年代人思想保守,20岁的我们,心里揣着事儿,却不敢说破。

1983年我们家买了电视,黑背壳的,几百块钱,在当时可是“三转一响”级别的稀罕物(三转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是收音机)。要是谁家能凑齐这些,姑娘嫁过去都得偷着乐。可就因为两家父母因为种地的事情闹矛盾,事儿黄了,两家结了怨。她妈放话:“我闺女当尼姑也不嫁你家。”我妈也说:“我儿子当和尚也不娶你家闺女。”

大概是1989年,有一天她说她要嫁人了,说要在五月初四办喜事。我五月初三赶回来,因为初五是端午,我妈跟我说“对门明天出嫁了”,我脑子“嗡”一下空了。赶紧写了张纸条,让小侄女捎给她,给了两块钱。晚上我们在以往的老地方见了面,她哭着让我带她走,可我没那个胆量。临走把身上300多块钱全给了她,酒席也没去吃,揣着空兜就走了。

第二年回来,人家孩子都抱上了。这是我这辈子第一个动心的女人,也是最后一个让我觉得“要是勇敢点就好了”的人。从那以后,我对感情就看得淡了,觉得顺其自然,该吃该喝该玩,别想太多。

2015年,在外打工久了,我想着得有个伴,经人介绍认识了小婷的妈妈。因为我一直单身,什么也不懂,也没有恋爱过。认识小婷妈妈之后,我就想,只要我对她好,日子就能好好过下去,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就和她结婚了。但等到小婷出生,我给孩子办户口的时候,才发现她是已婚的状态。加上一起生活久了,我也发现她的一些问题,比如花钱大手大脚等。更让我心疼的是,她不爱惜孩子。在小婷1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尿床,小婷妈妈拿着衣架子足足打了她有二三十下,我当时抱着小婷就哭了。我觉得我几十岁了才有这么一个孩子,见孩子这么被打,哪受得了这个?就和她说,我们的婚姻就到此为止了。所以,在小婷1岁多的时候,我就把我的积蓄的四分之三都给了孩子妈妈,一个人带着孩子。从那之后也和孩子妈妈彻底断了联系。

image.png

协作者社会工作者与阿勇女儿小婷约定每周填写监测表


孩子,是我努力生活的动力

2020年,我想着我一个人带着孩子,做奶站不好做,看我两个朋友在湖南开起了奶茶店,做得还不错,我想着当老板,哪怕利润少一点,一个月万儿八千的够用,可以好好陪伴孩子。我去湖南实地做了考察,投了得有30万进去,但最后失败了。因为当时正值疫情,在老家带着小婷我打不了工,挣不到钱,没有办法生活,我就在老家请了一个亲戚认识的老太婆帮忙带小婷,我自己又回到北京送奶了。

前年我回家过春节的时候,孩子看见我特别开心,因为我是她唯一的亲人。在我老板开顺风车接我回北京的时候,她哭得撕心裂肺的……还没等我出四川的时候,照顾小婷的老太婆的儿子就打电话给我说,她妈妈被小婷咬了一口,说她不帮带孩子了。没办法,我就让我哥哥去带回了孩子,后面我就把她接过来北京和我一起生活了。

因为孩子本来就缺母爱,从小就没有在一个完整的家庭里,我觉得自己挺亏欠孩子的,所以现在我都尽量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要,只要不是太过分的要求,像衣服我自己好几年也没有换过,也都老男人一个了。但孩子我每年都会给她买一些衣服。我心里想的是要尽最大责任把她抚养成人。

从送奶工到经营奶站,为了更好的生活

2025年初,因为经济形势不好,鲜奶订单量下降很多,尽管我每天风雨无阻从凌晨就开始送奶,但每月拿到手的就2000元,还不如在老家。我琢磨着这样下去不行,就开始想办法。后来,公司这边说在远郊有一个奶站,原来是一个河南老乡在干的,打算不做了,让我可以过去做。因为客户不好招揽,公司说可以免费让我去做,还会帮着搞促销。我想想我自己也不需要承担什么成本,就接手了。

刚开始就130多个客户,现在慢慢经营涨到140多个。我每天5点起床送奶,上午跑附近几个村,下午5点再去附近片区送另一批,最远的地方骑电动三轮车12分钟就到。比起以前凌晨一点多就得出门,现在算轻松了。我一边送奶一边也在看还有别的机会,我看市场上有卖熟食的三轮车,我想着如果奶站实在做不起来,我可以做盒饭、面条和包子什么的,骑个车也到市场上去卖。

未来的期望:孩子能自食其力

小婷现在在北京上五年级,周一到周五住校,就是周末回来和我一起住。我对她在学校的事情不是很了解,我想我作为一个父亲,也就是只能教她在学校不要和别人打架,不能做过分的事情。但再过两年,她就要进入青春期了,所以我也和他们老师拜托过,请女老师给小婷讲一下女性自我保护和生理卫生的知识,因为这些我就不太了解。但在学业方面,我现在就是尽量让她在这边能够上学,我尽量多挣钱,把债务给还了,她上学能走多远,我就算砸锅卖铁也会支持她走多远。她能学多少就是多少,我想着也不能给孩子太大压力了,说实在的,看到很多孩子因为承受不住压力轻生的。我自己本身也不会,也没有本事给她辅导。虽然很多人可能希望孩子成龙成风,但我想的是她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成长就好了。

我自己的话,身体没什么毛病,还能坚持下去。以前我跑六层楼1分钟不是问题,但现在也得70、80秒了,我的体力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像牙齿早就不行了,我的牙齿是石灰石(做的假牙),去年奶站老板回家一段时间,我一边送奶一边帮忙接货,还给宿舍的工友做饭,有一次上火牙根疼,急得不行。我想去诊所拔牙一次至少200元,心一横我忍一忍就直接自己动手拔了,现在上面一颗没剩。

虽然现在比较困难,但我觉得自己有手有脚,不能把自己的责任强加到别人身上。随着孩子慢慢变大,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上家里还有债务,所以我申请了协作者的流动书桌助学计划,但未来如果有能力了我也希望能够帮助别人。

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是在老家盖起大房子,带孩子回家时,全村人都羡慕。现在虽然难,但看着孩子长高、笑出声,就觉得值。有人问我啥是幸福,我觉得就是陪伴支持孩子成长,她能自食其力,我就没遗憾了。

9e088706e2ab58276b119196cb92d43c.jpg

2025年,协作者持续在为阿勇家开展个案服务,其中为阿勇协调了永康口腔诊所为其提供口腔治疗,费用8000多元(公益收费,基本覆盖材料费用)。目前阿勇借钱支付了第一阶段3000元费用,但新学期借钱交清小婷一万元的学费之后,阿勇第二阶段的口腔治疗费用存在困难,如果您有相关的医疗资源可以支持阿勇,欢迎联系协作者,让这个家庭前行得更有力量。

北京协作者:刘社工,010-84043576,15311557894(微信同号)

协作者始终将目光聚焦于困境流动人口,深切关注他们的发展状况与多元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工群体的故事丰富而深刻:有人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城市中努力打拼,只为给家人更好的生活;有人遭遇挫折困境,却凭借顽强的毅力,一次次重新站起。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淋过雨,所以愿意为他人撑把伞”,他们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从受助者成为助人者,用自身的经历传递温暖与力量。基于此,协作者将用文字和影像记录、分享这些故事。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
NGO发声热度榜
榜单说明
我要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