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助力喀什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女性赋能
作者:李若瑜、吴佳宸、杨斯羽(排名不分先后)
2025-09-10
433

“这不仅是文化层面的提升,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产业园豪辉服饰公司的张厂长说道。

近年来,喀什农村地区的经济逐渐繁荣,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尤其显著地改善了女性的处境。畜牧业的发展和产业园的建设为女性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提升了她们的经济地位,进而改善了家庭的整体经济状况。

与此同时,喀什地区也更加重视青春期教育。越来越多的青春期教育讲座让当地女童逐渐了解自身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学会了如何照顾和保护自己,增强了自我认知与安全意识。

产业园为喀什农村妇女提供生活新可能

援疆项目启动后,喀什中亚南亚工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在喀什地区落地生根。园区内的企业多以服装制造为主,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喀什农村地区的女性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正如深圳对口援疆(喀什)社会工作站(以下简称“深喀社工站”或“社工站”)的社工土土所说:“这里的职工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女性,她们此前大多是家庭主妇,也没有什么技术。”如今,这些曾经的家庭主妇有机会走出家门,在产业园中参与正规工作。

村委会负责在村中对接有意愿前往产业园就业的女性,并将她们推荐到园区内的企业。为方便通勤,政府还为女工们提供了免费的班车服务。班车设有固定的集合点,只要女工们按时到达集合点,便可乘车往返于村庄与产业园之间。

1.jpg

产业园里的女工|图源:远行客

为了帮助没有技能基础的女工顺利上岗,产业园为她们配备了来自内地的师傅进行指导。即使存在语言障碍,也有翻译人员协助女工与师傅沟通。在熟练掌握工作技能后,女工们的工资也会相应提高。例如,优秀女工阿依提拉在刚入职时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培训结束后成功晋升至更高工资等级。许多妇女将收入用于补贴家用,从而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

阿依提拉所在车间的厂长张厂长分享了一位女工的故事:“她说自己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每年都计划存下大约2万元。”张厂长也鼓励员工积极工作,并表示,女性应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生活。她指出,女工们的生活变化不仅体现在产业园内部,更在园区之外逐步显现。

通过技能培训,女工们在职场中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获得了在产业园外就业的更多可能性。来自内地的师傅主要教授服装制作的具体工艺,而女工们的工资则取决于所承担工序的复杂程度。在流水线上,负责技术含量更高环节的工人通常能获得更高的收入。正如张厂长所说:“当地的第三产业也已经发展起来了。”这意味着喀什地区女性的就业渠道正逐渐多样化,而产业园提供的技能培训正是她们拓展职业道路的基础。

“一些员工已经可以自己裁、自己缝、自己设计。”张厂长补充道。例如,优秀员工帕提古丽在下班后还会使用家中的缝纫机接私单制作衣物,每件成品最低可收入50元。与此同时,产业园内部也设有明确的晋升通道。阿依提拉便是从一线工人一步步成长为如今的质检员,而车间小组长也都由基层员工选拔而来。

在为女工提供经济保障的同时,深圳对口援疆(喀什)社会工作站(简称“深喀社工站”)也为产业园女工提供了免费且多元的支持服务。“从农村家庭主妇转变为企业职工,我们要帮助她们理解并适应新的工作模式。”社工土土说道。随着工作带来的经济与心理变化,许多女性的生活发生了积极转变。例如,当她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与困扰时,可以前往社工站的心理咨询室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2.jpg

社工站为女工们举行的活动图片|图源:远行客

值得一提的是,产业园还为有孩子的女工提供了贴心的儿童托管服务。在暑假期间,深喀社工站免费为员工们照看孩子,解决了女工在工作期间的后顾之忧。

社工们会组织孩子们参与各类活动,让他们度过一个安全、充实的假期。社工古丽克孜介绍道:“中午孩子们和妈妈一起吃饭,饭后就来这边,我们带他们午睡。”这项服务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照护环境,也让母亲们能够更安心地投入工作。

除了儿童服务,社工站还为园区职工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项目。每周定期放映三场电影,并设有美发、美甲等便民服务区域,进一步提升了职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jpg

产业园女工们的孩子们的日程表|图源:远行客

社工站还为女工们提供了法律咨询服务。社工通过在公示栏张贴信息或设置临时摊位的方式,向员工们公布法院工作人员提供咨询的具体时间。这些摊位为女工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帮助她们了解自身权益并获得法律支持。

考虑到部分员工可能会忽视公示栏的信息,法院工作人员还会穿着制服前往园区,以便员工们更容易识别和主动寻求帮助。这一做法增强了法律服务的可及性和信任感,进一步保障了女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合法权益。

 

畜牧业为喀什农村妇女提升经济新地位

伯什克然木乡(以下简称伯乡)的产业结构以农牧业为主。在了解了伯乡的整体经济状况后,深圳对口援疆(喀什)社会工作站(简称深喀社工站)的社工们针对最困难的几户农户,开展了小母羊项目,为贫困家庭开辟新的经济来源。

5.jpg

参加“小母羊”项目的农户家的羊圈|图源:远行客

社工小吐介绍道:“‘小母羊’项目旨在向40岁以上的农村困难家庭妇女提供羊只,从经济层面赋能女性。”过去,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农村女性长期担任家庭主妇,加之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发展家庭畜牧业成为当前赋能中年女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该项目帮助中年妇女实现了收入来源多元化。来自伯乡的一位女大学生热姆分享道,她的母亲原本在产业园担任护林员,后来因父亲突发心脏病、孩子还在上学,不得不辞职回家种植水果。但水果带来的收入远远无法维持家庭开支。2024年,热姆一家成为“小母羊”项目的受益者。由于热姆的母亲此前有畜牧经验,并利用麦秆和田地边角料喂养羊群,节省了大量饲养成本。目前家中已有8只羊,预计明年可在价格较高时出售,每只羊的市场价在1000元以上,收入将主要用于家庭生活和孩子的学费。

此外,“传递”是“小母羊”项目的重要理念之一。小吐表示:“我们不是只帮扶一户,而是希望这一户能带动下一户。”按照项目规则,每位受助农户需在两年内,将母羊繁育出的第一只小羊“传递”给下一户需要帮助的家庭,实现资源与机会的延续与扩散。

6.jpg

参加“小母羊”项目的农户家的羊圈|图源:远行客

2025年,伯乡农户阿依谢姆古丽一家收到了“小母羊”项目提供的两只小母羊。她们计划在第二年七月母羊产崽后,将小羊传递给住在隔壁的一位贫困户——一位患有肺结核、心脏病和高血压的残疾孤寡老奶奶。老奶奶每月仅靠约600元的低保和养老金维持生活,生活十分困难。平日里,阿依谢姆古丽一家对老奶奶关爱有加,每当老人突发疾病时,古丽的丈夫都会骑车接送她往返医院。古丽表示,如果后续老奶奶没有能力饲养小羊,她也非常愿意将成羊出售,将所得款项直接赠予老奶奶,以解其燃眉之急。

另一位受益女性布佐热汗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她的丈夫早年去世,她独自一人靠缝衣服补贴家用、抚养子女。2024年,她成为“小母羊”项目的受益者,获得了两只母羊。然而,由于今年身体抱恙,布佐无法亲自照料羊群,便将羊提前转赠给住在隔壁的闺蜜。

这位闺蜜同样早年丧夫,与布佐有着极其相似的生活经历,两人情同手足,彼此扶持多年。闺蜜平时靠种植无花果树为生,如今有了这两只母羊,如果第二年顺利产崽,一只小公羊便可售得约2000元,为她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尽管将羊托付他人,布佐依旧持续关注羊的情况,不仅定期为羊购买饲料并送到闺蜜家,还顺便探望母羊。她笑着说:“希望卖羊的钱能减少她的烦恼,也希望她的儿女能顺利成家立业——这一直是她的心愿。”

青春期教育讲座为喀什女童赋予成长新推力

“护垫在我们月经刚来时使用,它敞开大门说:‘快来呀!’”这是深喀社工站的社工阿依提拉(下文简称“拉拉”)正在给天山西路社区的女孩们进行青春期教育讲座。

7.jpg

青春期教育讲座|图源:远行客

在讲座开始前,四年级的小丽、五年级的小赛和高一的小苏都表示,她们在学校接触过与青春期教育相关的内容,也从妈妈那里听说过“月经”这一词汇。但当被问及如何正确使用卫生巾时,只有小苏能够较为详细地描述其使用方法。

在正式讲座中,拉拉老师围绕身体与心理的青春期变化、卫生巾的种类与使用方法、应对性骚扰的“四步法”以及面对侵犯时的自卫技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讲解。最后的有奖问答环节中,大部分孩子都踊跃参与,回答准确,表明她们确实掌握了重要的青春期健康知识与自我保护技能。

这场青春期教育讲座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实用,在形式上也生动有趣。虽然部分孩子在一开始感到有些羞涩,但拉拉老师巧妙地以“性别”切入,引导孩子们轻松进入主题:“我们看这个卡通图,你们能说一说男生和女生在身体上有哪些不同吗?”她借助PPT上的图示,浅显易懂地阐述了性别的基本概念。

在讲解性骚扰应对“4步法”时,拉拉老师邀请四名学生上台,依次模拟不同的情境,形象生动地呈现了性骚扰的常见方式及应对策略。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讲座的互动性,也帮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并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

8.jpg

青春期教育讲座互动环节|图源:远行客

在介绍侵犯相关内容时,拉拉老师结合了一些已经公开的真实案例,帮助孩子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多种侵犯情形,增强她们的风险识别与防范意识。她还设置了有奖问答环节,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女孩们凭借准确的回答收获了小奖品,课堂氛围轻松而有参与感。

值得一提的是,拉拉老师还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受众,有针对性地设计讲座内容。例如,对于初三及以上年级的学生,才会讲解有关安全避孕的知识,真正做到内容科学、分龄适配。

相较于青春期的生理知识,许多女孩更为缺乏的是安全意识与健康意识。有不少女生由于“懒得换”或“不愿换”,更换卫生巾的频率远低于健康标准。对此,拉拉老师直言:“换卫生巾是非常正常的事,每23小时就需要更换一片。”与此同时,“月经羞耻”问题在校园中依然普遍存在。

在采访中,高一的小苏提到,班上的男生一旦看到卫生巾,就会起哄嘲笑,这让她感到非常尴尬,对“月经”一词充满羞耻感。她还说,周围的女生有时不愿意借卫生巾,即使借了,也总是偷偷摸摸地塞给她。针对这种现象,拉拉老师专门设置了“拒绝月经羞耻”的环节,告诉孩子们:“月经是每个女性都会经历的正常生理过程,卫生巾没有必要偷偷藏在裤兜里。”

她还当场大方地拆开护垫和卫生巾的包装,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产品,介绍其使用方法及特点,打破羞耻感,用实际行动帮助女孩们正视月经、尊重身体。

在产业园、“小母羊”项目、青春期教育讲座等一系列赋能实践的推动下,喀什农村地区各年龄段女性在经济、文化、教育、健康和心理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当社会组织聚焦特定群体,推动系统性扶持,而群体反过来又影响每一个个体时,这种改变便不再是个体行为,而是向外扩散的社会动力。


喀什农村女性的发展不仅代表着她们自身的成长,更折射出社会整体的进步。这些探索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充满希望的实践范例。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
NGO发声热度榜
榜单说明
我要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