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1/03/21
地点:岛上书店一层开放空间
「丁卯季」片单:
- 《春梦了无痕》,王绍涵
- 《前往莱斯沃斯》,林祚雄
- 《肉桂薄荷》,张旭煜
- 《两个人》,赵元灏
- 《我和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刘毛宁
五部短片的播放顺序是 AME 定义好的,注意过这五部顺序的布局,可以这样划分:1、3、5是讲故事,2、4没有显著的故事线索;讲故事的三部中,1、3算是现实的故事,5则是童年回味(感觉把5放在最后也挺妙,这样可能会牵制带儿童的大人等到最后,尤其在大人可能看不下去的情况:);没显著故事的两部中,2是户外与喉咙镜头的晃荡,4则是铁笼中的舞蹈。总体来说,都是某种失败的故事(想起来4也算是故事)。
放映之前担心两件事情,一个是担心片子太乏味而使人们难以看下去,一个是担心2与4,尤其是4中一些肉体舞动的动作会使一些人不适应。第一个担心无法处理只能希望放映中不会出现或在出现时再说,第二个担心倒是与岛上书店 @申雪瑞 想到了对策:就是提前对带小孩的预告一下,请大人酌情处理。
早先假设观影者的感受,感觉1也许受欢迎,不仅因为拍片人与拍摄地点是山西接地气,还情节比较清晰;5也感觉不错,色彩鲜明,故事有童趣,3好像也不错,唯独对2与4没有什么把握。事后的讨论表明这显然有些误判。
放映时间是 3月21日 晚 18:30 ,去书店之前意外接到 @无念 的电话,他是前鼓楼书店,现在陪孩子在云南读书,偶尔回临汾碰到观影活动要去参加,并开车拉我过去,在书店等到 @王导 ,@王导 带着他的朋友 @B-M 一块来,@B-M 立即认出 @无念 ,多年前他们在鼓楼书店结识且关系还不错,四人先坐下喝茶,吃 @无念 请客的甜品,与 @B-M 畅聊过往事。
@无念拍岛上书店的签名墙
不久,有人陆陆续续到来,虽然之前设置过一个在线观影报名表单,但只有四个人报名,感觉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这也是目前举办活动之痛,还好到开演时刻有适宜的人过来。
在1播放结束后,询问是否有人想说点看法, @王导 说了句:“好的作品都是看了后让你说不出什么”,然后也有人提议等全部看完再讨论,于是中间没有讨论一直完全播放。到播放第4部时的小插曲,当时两个父亲都带孩子离开观影角,也许看电影走神当时都忘记执行了之前与 @申雪瑞 设计的对策,一时还有点疑惑为什么两位带孩子离开了,直到播放第5部他们回来时才想起。
分享环节是出乎意料的热烈,也彻底颠覆了之前以为的人们对节目的感受。
ooof 主持观影讨论
@保险哥首先发言
保险哥主动发言,先说自然与人文协会之前在岛上书店的两次活动都参加了感觉不错,这次观影感觉也很好,除了第4没看,带头逐部点评各个片子。
@暮色已渐浓谈观影感受
第二位 @暮色已渐浓 发言。后来的采访中她回顾:我现在对最后一个《我和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还很有印象,讲儿时的记忆,讲孩子眼中的生死,动画的形式、色彩比较鲜明,作者用了大量的暖色调,平淡略有诙谐的语言,有憧憬,有对友谊的回忆,却又有淡淡如鲠在喉的感觉。而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可能与影片从童年的视角描绘了一种对死亡、开心、梦想的印象,观看时也会自然的投射到自己的经历、遗憾,也会联想到死亡 ...... 会有很多情绪糅合在一起,也会知道我们现在已经没有那种简单的开心,甚至连没有功利性的想事情也都是一种奢侈的事情。
另外对《两个人》也印象蛮深刻,笼子应该是影射社会,两个男孩从最开始浑身没有污渍,舞蹈表现两个人初识、了解、爱慕、不被世人接受,从抗争,到无奈,到从大流,整体舞蹈情节演绎比较清晰,悲剧的总是难忘,被裹挟的人最终也会忘了最初的方向。应该也体现了导演对人生、对人群社会的思考。
@席晶老师
@B-M 老师谈观影感想
@B-M 老师发言时先做了个铺垫,在说到第4部时,他表示最关注的一点是他们会不会接吻,之后好像说到不明白拍这样一部片子有什么价值,这样的看法导致后面发言的 @高儿 与同伴的一阵“反击”。事后回顾,他觉得《我和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印象最深,把童真和童趣表现的很到位,也把少年失去朋友的失落表达的好,在描述他每天拖着吸铁石上下学时,也使在场观影的人都笑了。
@高儿团队
@高儿 觉得 @B-M 发言没有重点,也没有觉得《两个人》要表达什么,他就说这种东西很露骨,但你这么露骨还是没有让我我明白,所以,没有价值。@B-M 没有看懂片子有什么价值,就觉得社会不需要这种导演做的东西,没有必要,因为你没有表达出你要表达的东西。也就是,他可能觉得在他那里是个很低级的东西吧。
我认为《两个人》讲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万物之间的一个联系,比如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每一对谈恋爱的人经历的世俗都不同,比如有钱的男生与有钱的女生,有钱的女生与有钱的男生,或者两个人都有钱或都没钱,经历的世俗肯定都不同。
但学的专业不同,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不一样,比如我朋友的理解就是:两个人刚相识,然后开始试探,试探的时候外面就有很多黑漆的人,黑漆比喻为世俗的干扰,但是他们还是很努力的想靠近对方,并终于在一起,但在一起以后一方被世俗所压住,并被渲染也变成了黑色,在他的理解,就是觉得是一个人救了一个人:我被世俗了,你去吧,你去做自己吧。
你看他的理解就是这样的,那我的理解就是无关性别,可能虽然只是两个男演员来演的,但他可能讲述的是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之间的感觉,或者是两个朋友之间的感觉,或者是就是在讲一个爱与外界的一种关系。
最后的笑是一个无奈的,终究被世俗感染了,就是我之前不是这个群体的,但因为这个群体人太多了,我被感染了,也变成了这个群体的人,我把我的另外一半也抛弃在被世俗压着的深渊里,他也变成了世俗的一部分,你看他身上也都是黑漆,那个笑是反面的,并不是自己满意的。
另外,因为舞剧没有语言,他就必须肢体动作表现的更加强烈一些,才会让人领会,弥补没有语言对人的冲击力。
《两个人》实验电影短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别有仪式感的场景里,在这个圆拱形的铁笼里,讲述了两个男人在一个只有男人的社会中相识,而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往后走却超出了两个人的范围,成为了这个雄性社会共有的呼吸和迈不过去的坎。少数的诉求在这样宏大的社会表达上看起来是那么的无力并且无法说理。但即便是这样,也消灭不了感性灵魂中对理想的憧憬。伟大而悲壮。 《两个人》短片被称为实验电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叙事手法与传统电影的极大区别。本片将电影惯用的丰富生活场景搬到了一个设计好的舞台当中,并且主要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出一些创作者的思维构思。但同时它也是一部艺术电影。有观众留言:流动的性向,流动的情绪,流动的舞蹈,流动的观看方式。一切指向冲破牢笼的自由。
- 2020-11-18 戏剧大盗,舞台剧《两个人》|一群男人把爱做给你看
其实剩下几部都给我不同的一点感受,但就是第一个《春梦了无痕》,我就完全是在跳戏,一直在跳戏,一直没有看进去,因为每个演员的表演在我看来都是有瑕疵的,都不在人物里,他们都只是在读剧本读台词,然后导演要什么,我就给你演什么,所以第一个我是非常不喜欢的。它都没有让我看进去,那我也就更评论不了什么,甚至我可能都不会有兴趣看第二遍。
@高儿 后来表示了一个关于观影讨论的观点:首先需要人们亲自在一起才可能形成讨论(靠社交媒体不容易),但即使在 一起,有的人有时候还是不想发言,可能只有在某个发言人的某个点才会激发他表达的愿望。另外,人在观影当下可能有表达欲,但在过了这个点,会被各种事情干涉,可能就很难有这种表达的愿望了。
许广元发言中
不完全合影
讨论结束后的合影,两个带孩子的父亲和他们的孩子还有 @无念 与 @B-M 都先离场了,合影后大多数人离开,@凡之夫、许广元、@王导、@ooof 则留下又与 @申雪瑞 聊了不短时间。
播放后也通过 AME 合作伙伴询问到《春梦了无痕》导演王绍涵一个问题:「《春梦了无痕》中,那个深圳回来的同学张扬,最后,是家人病了照顾家人,还是自己跑了? 没看懂啊。」,后导演回复见下:
连线《春梦了无痕》导演王绍涵
「 其实就是骗子 ,自己跑了 // 后来他们两位跑到一个医院,见到的是什么人啊?是张扬吗?」
与导演及《春梦了无痕》相关的文章:
2020-11-24 AME 采访王绍涵,“ Vol.6 王绍涵 | 事如《春梦了无痕》”
2017-08-26 山西晚报,新一代“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同样感叹机会难得的,还有来自古交的年轻导演王绍涵,他是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导演方向的研究生,此前,他的毕业作品《春梦了无痕》在香港、北京、重庆的电影节上都亮过相,但却没有踏上过故乡的土地。因为这部短片,也是土生土长的山西制造,山西导演,讲述的也是山西的故事。“这部短片是在古交拍的,是我过年回家时的感受,和两个初中同学聊天,他们从大学毕业后回古交当矿工,聊他们的工作,聊到我们从青年成长为中年,对未来的迷茫和挣扎,当初的美好像春梦一样短暂逝去。”王绍涵跟记者介绍了创作背景。终于,等来了《春梦了无痕》在山西的放映,也了却了他的一桩心事,给剧中给他无偿当演员的矿工同学一个交代,“短片拍出来时,我就给了他们一个视频链接,这次交流周他们也来到现场,终于从银幕上看到了自己的表演,和观众交流,不枉他们辛苦一场。”
2017-05-24 公众号, 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半夏与我共成长 | 导演王绍涵:成长,比获奖更重要”:里面说到王绍涵本科在四川传媒学院毕业后到香港浸会大学读研,内容涉及《春梦了无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