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就业难题 提升社工水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尚达 刘燕 岳雅风
2009-08-27
660

    8月初,892名大学生通过了江苏省南京市的社区工作招聘面试,体检合格的学生将参加社区业务集中培训,然后逐步走上公共服务站和街镇、社区的救助协理员岗位。大学生到社区工作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化危为机”之举,也为社区工作更加科学化、专业化提供了人才支持。

    提升社区建设水平

    法律系毕业的小周2006年来到北京市法源寺社区工作,上岗后一个月就为居民们开办了一次法律讲座,用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案例向居民普及法律知识。普法日当天,小周又搞了个模拟法庭,以小品的形式为居民展示法庭审理案件的流程,深受居民们欢迎。

    一晃3年过去了,小周现在做社区福利工作,面对的群体更复杂,遇到的问题也很多,对她来说,不仅是挑战,也是对能力的进一步检验。

    中关村街道华清园社区服务站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设立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吸纳上百名学生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参加活动的学生为社区提供各种服务,外语系学生教小孩外语,计算机系学生帮助居民维修电脑,新闻系学生搞社区内外的宣传工作。

    法源寺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夏淑芳说:“大学生来到社区,可以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更好地提升社区的文化层次。”

    “社区是社会工作最基础的阵地,是建设公民社会的起点,社区工作者是社会工作最主要的力量。大学生进社区能够全方位提升社区建设的质量。”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赵蓬奇说,“大学生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培养服务意识,更要在实践中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社区就业呈现新局面

    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就业。北京、江苏、广东、四川等省市地区推出一系列政策,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工作。为此,各地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开展资质认证,以科学的方式认证其级别;二是岗位开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三是组织建设;四是政府购买服务。

    目前,各地形成了几种模式招聘大学生在社区就业:

    深圳模式——由社会力量主办社工机构,政府通过向社工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和支持社工组织的发展,即“民间运作、政府购买服务”。

    北京模式——由政府出面,面向社会进行招考,笔试和面试通过的考生可以进入社区工作,享受政府提供的部分优惠政策和待遇。

    江西模式——即“1+3”模式,一名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搭配一名民政干部、一名试点单位干部、一名志愿者的社会工作模式。

    上海模式——征集社会工作者,成立社会工作机构,与政府、社会组织签订协议,让社会工作者投身于工作实践中。

    灾区模式——即四川的百人计划,组织接受过正规社会工作教育的志愿者,用专业知识安抚受灾群众的消极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 

    大学生进社区成趋势

    目前,全国有240多所大学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有三至四万在校生,毕业生人数达8000多人。20多年来,由于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认识不够、社区自身发展不足等原因,没有开阔的就业岗位,人才流失严重。很多毕业生选择去国外深造。

    针对这些问题,赵蓬奇认为,社区工作要实现本土培育,就要与现实相结合。政府可以将社区发展纳入地区整体发展规划中,以形成成熟的社区体系和网络;再次要加大社会宣传,改变人们对中国传统社工的看法,为大学生进社区创造一个好的舆论环境。

    “大学生进社区,预示着中国的社区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副院长侯欣说,过去的社会工作好像都是大妈大爷的事,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社区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大学生进社区是需求也是趋势。

    赵蓬奇介绍,中国将在10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万-20万个社工站,以拓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就业渠道,让社会工作真正走进社区、普及社区、服务社区。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