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李涛老师的分享,是‘道’不是‘术’,是思维层次的提升,让我们知道不是仅仅站在工作层面上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而是要立足于社会工作这项志业的基础上,重新看待社会工作。对现在刚刚踏入行业的年轻朋友来说,就是更好地指导你们怎么样去走这条路。”
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李涛主持本次小组工作
2025年3月7日,来自北京市通州区精尚社会工作事务所理事韩豫宁在公益1+1之溢彩星光社区老人关爱服务项目(以下简称:溢彩星光项目)——社会工作实务系列学习小组第一节活动中分享自己的收获。现场还有参与溢彩星光项目的13家公益组织的27位伙伴参与了此次小组学习。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高级社会工作师李涛老师主持带领此次小组。
课堂的现场,社会组织的伙伴聚精会神的听讲
溢彩星光是“公益1+1”资助行动框架下聚焦社区困难老人服务议题的资助项目。在北京市民政局指导下,由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泰康溢彩基金会)和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协作者)联合发起。自2021年3月,溢彩星光项目已持续发布三期资助,一共资助了28家组织开展了35个为老服务。项目一直秉持着资源支持与能力建设并重的原则,不仅提供资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更注重专业赋能。
协作者在项目监测中发现,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不足,难以有效运用专业理念、方法和技巧开展服务,使得服务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难以完全回应服务对象的需求。例如,一些工作人员在开展服务时,仅停留在开展活动,未能深入挖掘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也未能运用专业技巧去有效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导致服务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此外,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常常面临伦理困境,专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个人价值观等之间存在冲突。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这种冲突尤为明显。社会工作作为公益服务的专业支撑,对于保障服务质量,促进机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溢彩星光项目组特邀请协作者学堂为机构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系列学习小组。这也是协作者学堂继万科公益基金会和东城区妇联后第三次面向社会组织工作者开展系统性的社会工作实务培训。
我是谁
小组伊始,为了更好促进小组关系的建立,李涛老师通过“我是谁”“我为何选择目前的工作”“我为何来这里学习”“我如何看待社会工作”以及“我希望大家遵守的学习纪律”引导学员们进行分享。
北京市朝阳区东风地区社会组织联合会韦悦进行分享
来自北京市朝阳区东风地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韦悦分享了她最初踏入社区工作时,本是抱着短期内过渡的想法。当时,她负责包楼任务,她所在的楼里,有位70岁的老太太担任楼长。老太太对楼里每户情况都极为熟悉,生活琐事、人员变动都记在自备的本子上。逢年过节,老太太会把自家包的饺子、包子送给居民,即便面对无电梯的 6层楼,也耐心逐层走访。韦悦在与老太太的日常交流中,深深被她的热情所打动,因为老太太对社区工作的热爱,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邻里的关怀。这种真挚的情感,让韦悦重新审视志愿者的含义。她意识到,真正的志愿者并非仅仅是身着马甲、参与活动的人,而是像老太太这般,心中怀揣着一团炽热的火焰,默默为社区奉献,不求回报的人。深受触动的韦悦,最终放弃了原本短期工作的计划,主动选择继续留在社区,投身于这份充满温暖与意义的工作中。后来由于工作调动,韦悦来到了东风地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在这里,她接触到了更为专业、系统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让她对社会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也激励着她在社会工作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
北京市通州区精尚社会工作事务所韩豫宁进行分享
北京市通州区精尚社会工作事务所韩豫宁的经历与社会工作有着奇妙的关联。她原本是一名律师,在长期从事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的过程中,目睹了许多孩子的困境,内心深受冲击,不禁开始思考这些孩子为何会陷入如此境地。这种困惑促使她不断探寻新的方向。后来,由于家庭原因,韩豫宁决定转行学习心理学专业,期望能从另一个角度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也顺利取得了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尽管没有实际从事社会工作,而是投身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咨询领域,但她发现社会工作知识对自己的咨询工作大有裨益。
北京天泰社工事务所李雪进行分享
来自北京天泰社工事务所的李雪,分享了疫情期间,因为家中有失能老人,养老驿站的工作人员虽因疫情不便上门,但仍每周定期电话关心。疫情开放后,工作人员上门服务时展现出的真诚,让李雪深受触动,她意识到这些工作人员是真心想要帮助他人。后来,李雪获得一个工作机会,参与到为门头沟山区老人提供服务的项目中,主要包括为失独老人和高龄老人提供理发等便民服务,节假日时组织包汤圆,手工制作等活动。在与老人们的相处中,李雪感受到老人们对她的关心如同亲人一般,这使她内心充实,也更加理解当初来自己家服务的养老驿站员工的心情,在工作中找到了独特的价值,最终让其投身于社会工作领域。
社会组织伙伴在课堂上积极分享自己的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工系的李玥康老师作为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兼溢彩星光项目研究负责人,表达了对听完各位伙伴分享的深刻见解。她认为,社会工作者之所以走上这条道路,是源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觉知能力,这种特质使他们不仅能清晰地认识自己,还能主动关注并试图解决社会问题,将他人的困境视为自己的责任。李玥康老师强调,这种公益心是社会工作行业难能可贵的品质,它让社会工作成为一个充满意义的专业领域。她还指出,社会工作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大家相聚于此,正是为了不断深化对自我、对人性、对社会工作的思考与理解。
听了各位伙伴的介绍,李涛老师总结道:社会工作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专业,不仅是服务提供者影响服务对象,服务对象也会反过来影响服务提供者。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反观自己的生命、关注自我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自我的生命缺乏觉察,很少与自我对话和探究,就很难实现“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情况,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他鼓励大家回到机构,可以尝试像今天这样的环节,正式地向同事介绍自己,分享自己的初心和成长经历,这有助于彼此之间建立更深层次的生命链接。李涛老师强调,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而要更好地助人,首先需要建设好自我。建设自我的方法之一是看到生命存在的每一个情境,不做“好坏”评判,认识到生命本身自带的力量。通过这种方式,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升专业素养,实现更有效的助人服务。同时李涛老师结合大家分享的“希望遵守的学习纪律”,跟组员共同确定了此次小组的契约。
社会工作是什么?
随后,李涛老师通过列举社区中常见的服务活动,让伙伴们判断这些服务是否属于社会工作服务。学员脱口而出的答案经过李涛老师的层层追问,大家都“沉默”了——尽管伙伴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社会工作,但对什么是社会工作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是“帮助别人的工作”,有的说是“助人自助”……结合学员的反馈,李涛老师通过辨析多个社会工作定义,指出社会工作是一个以“助人自助”为核心服务理念,以“人在情境中”为主要理论视角,综合应用个案、小组和社区的直接服务方法和行政、督导、研究及倡导的间接服务方法,在家庭、社区、医院和学校等不同的场域开展助人服务。
社会组织的伙伴认真听讲中
为什么需要社会工作?
接着,李涛老师以罗伯特・欧文和玛丽・里士满这两位社会工作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为例,带领大家了解社会工作的起源及其逐渐走向专业化的历程。
罗伯特・欧文,这位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实业家和慈善家,早在19世纪就以其前瞻性的实践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在改善工人工作生活条件、推动社会福利思想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与现代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不谋而合,为社会工作关注弱势群体、改善生活状况的宗旨提供了历史依据。随后,李涛老师将目光转向19世纪的英国,那时的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成为廉价劳动力,社会问题堆积如山。1601年英国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标志着政府开始介入救济穷人。到了19世纪,牧师巴列特发起的睦邻运动,更是将社会救助从简单的物质救济提升到了社区改造的新高度,汤因比馆的建立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在社会工作逐渐走向专业化的过程中,玛丽・里士满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在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编写了友好访问员指导手册,并于1917年撰写《社会诊断》,强调培养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的重要性。1898年,纽约的慈善组织会社联合举办的培训班,更是成为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雏形,标志着社会工作朝着专业化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
通过李涛老师的介绍,溢彩星光的伙伴们不仅对社会工作的历史渊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深刻理解了它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专业性。社会工作从最初的慈善救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专业方法、理论体系和价值追求的领域,这一历程充满了先驱们的智慧与探索,也为当代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社会工作实务系列学习小组第一节活动合影
随着李涛老师的总结,这次的小组也接近了尾声,学员们积极分享感悟。大家普遍对课程给予极高评价,称赞其 “精彩”“生动”“聚焦”“务实”,贴合当下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情况,北京市朝阳区东风地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刘云鹏给出“五星好评”,北京市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的贺梦琪表示“下次还来”。北京枫彩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刘立新说:“李老师讲课风趣,凭借丰富生动的案例让学员轻松记住知识点,仿佛推开了社会工作专业之门”。北京睦友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刘桂楠以及北京天泰社工事务所的李雪都表示通过本次小组学习,更加确定在社会工作这条道路走下去。关于社会工作专业,学员们有了新认知。北京枫彩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蒋红彬指出通过这节课认识到社会工作主要服务弱势群体,这类群体处于公共服务未覆盖或不到位之处,急需服务却无力支付费用。北京先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薛东育分享通过课程对社会工作价值观体会更深,认识到从萌芽期起,该专业就秉持着每个人都独特、有价值且有潜力的理念。北京先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杨永浩通过课程明确了自己在项目中的位置及后续工作方向,北京中青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韩明光认为李涛老师对社会工作历史的讲解有助于反思理论和价值观,明确核心内容,推动职业发展。
北京市朝阳区东风地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刘云鹏
北京枫彩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蒋红彬
北京枫彩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刘立新
北京睦友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刘桂楠
北京中青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韩明光
北京先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杨永浩
本次小组是“公益1+1之溢彩星光社区老人关爱服务项目协作者学堂-社会工作实务学习小组第一节”,敬请关注后续四节小组。
韩亚歆老师带领溢彩星光的伙伴参观美丽心灵
为加强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机构的发展,每次小组会走进不同的机构,进行实地参观交流学习。本次小组学习活动场地和会务事宜得到了北京市美丽心灵社会工作事务所(以下简称:美丽心灵)的大力支持。活动开始时,美丽心灵的韩亚歆主任带领溢彩星光的伙伴参观并介绍了美丽心灵的发展历史。美丽心灵主要服务于北京市的保障房社区,这里居住着大量多样化需求的人群,精神残障人群是重点关注的对象。美丽心灵在政府和社区的支持下,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排查和入户服务,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了对300多户精神疾病家庭的全面摸底、建档立卡和开展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他们研发了红绿灯等级评估模式,根据精神疾病的危险程度提供个案、小组或社区层面的服务,帮助患者稳定病情、融入社会。
此外,美丽心灵还将服务范围从精神残障群体扩展到整个残障群体,开展社区融合项目,为残障人士提供增能服务,帮助他们回归社区。同时,他们也关注到保障房社区中老人、吸毒人员等其他人群的需求,尤其是老人在疫情期间面临的生命安全等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美丽心灵通过发展社会资源、动员志愿者、整合慈善力量等方式,采用“五社联动”模式,为老人提供居家探访、心理关怀、物资支持等服务。在长期的服务中,他们与社区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从而获得了更多的项目支持,从最初的精神残障服务项目,逐步拓展到老人服务项目、社区党建项目以及温馨家园项目,为残障人士和老人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服务。美丽心灵的发展历程是北京社会工作机构的一个缩影。他们在服务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为保障房社区的居民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为其他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