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捐赠谜局:不得不拷问的“慈善秀”
来源:公益时报
作者:东 河/辑
2009-06-10
881

    在汶川大地震后,余秋雨在第一时间承诺向灾区捐款20万元,成为当时全国学者、作家中捐款的最高纪录。但是过后却偃旗息鼓了,一没见慈善部门的收款凭证,二没见一家媒体报道,几乎连一点兑现的音讯都没有。

■回放
捐灾区20万遭质疑

 
    《北京文学》编辑萧夏林日前在博客中发表《余秋雨20万假捐款“真相调查”》一文,对于余秋雨与其担任名誉董事长的九久读书人向地震灾区捐款一事写道:“那是余秋雨和九久公司虚构的捐款,所谓汶川‘99秋雨希望小学’纯属虚构。”萧夏林猜测,余秋雨与九久读书人公司真正的捐款只有6万元,而且是企业行为,余秋雨恐怕是一分未捐。因为根据余秋雨的风格,要是希望小学真的建立,肯定要“敲锣打鼓”地宣传一番,现在根本没见到动静。对此余秋雨的助手金克林称,余秋雨的20万捐款是通过九久读书人直接捐赠的,现在九久的董事长黄育海在台湾,等其回来后会对此事发表声明。余秋雨的妻子马兰也曾表示“假捐款”的说法是“信口胡说,过于无聊。”

■回击
欲揭露“咬余专业户”

 
    对此事未做回应的余秋雨本人前天发表博客,称自己在余姚开完研讨会,还与妻子到附近的余家祖坟扫墓。他写道:“这次回乡还顺便打听了一下,去年网上盛传家乡要把我出生的屋子列入‘保护项目’,这又是谣言,这里任何一级干部都不知道。因此,那四个‘咬余专业户’又浪费精力了……那四个人的名字和材料,是几所大学研究我的教师们寄来的,我太忙,还没有核实。但是,从所谓的‘石一歌’到去年地震期间对我的造谣,确实都是这四个人一手做的。要不要系统地写篇文章揭露一下呢?过去我是否定的,但看他们最近越来越反常的举止,我又可能改变主意。那四个专业户,已被很多人简称为‘古余肖沙’……”
 
    记者致电余秋雨文中“肖”所暗指的萧夏林,萧夏林连说:“太可笑了!”他表示,自己与古、余、沙所暗指的古远清、俞杰、沙叶新都是多年没有联系过一次,根本不可能“联手”,“他余秋雨不从道义、法理上正面回应,反说什么‘咬余专业户’?你倒是把希望小学拿出来说明啊。”而金克林对此表示,自己对于余秋雨会不会“系统地写篇文章揭露”并不知情,但他表示本周除了九久读书人会发表声明外,四川接受捐赠的单位将发表声明,而这些声明最能说明问题。

■世间语
为何人品难如文品

 
    人们常说,文品看人品。如果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还是《山居笔记》、《行者无疆》,都让人看到了文人的良心,让我们嗅到了学者余秋雨给我们渗透的文化底蕴、文化意蕴、浓浓乡愁、人格精神和评判坐标。我们也在品读其作品的过程中,慢慢地把崇高品质、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操嫁接在余秋雨身上,甚至以为余秋雨就是道德的化身。
 
    然而,余秋雨首先应该是一个凡人,一个普通的人。他不可能脱离低级趣味,更不可能脱离世俗。因此,当余秋雨拿不出捐款收据并以“无聊”搪塞时,公众愤怒了。但我始终认为,以余秋雨的地位,有必要为了20万元徒生是非吗?直到现在,余先生也没有拿出证据自证清白,我真的为余秋雨担忧起来了。如果真像报道中说的“捐款不实”,那余秋雨就臭大了,不仅表明他一直以来都是在昧着良心说话,还说明了他是一个伪君子、假卫道士。
 
    事实上,关于余秋雨的言论以往就引起过不少争论。尤其是余秋雨的“含泪劝告请愿灾区人民”,更是遭到不少网友痛斥,甚至余秋雨的文品和人品遭到怀疑。余秋雨在先前的央视青年歌手大赛做评委时,因为口无遮拦,亦受到观众质疑。可以说,余秋雨在当下越来越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如果他这次险入“捐款门”出不来,那余秋雨真就成了人们常说的“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学者了,或者说穷得只剩下“满肚牢骚”、名气了。

■点评
咬架游戏损伤慈善文化

 
    娱乐新闻又在扩大地盘,文化学者余秋雨越来越被娱乐化为一个人共亵玩的名人,他自己好像并没有为文化人争口气,别墅门、故居门、私通门到近日热炒的伪捐门,余秋雨被肢解得七零八落,俨然八卦明星。
 
    在汶川大地震后,余秋雨在第一时间承诺向灾区捐款20万元,成为当时全国学者、作家中捐款的最高纪录。承诺时轰轰烈烈,吸引了几乎所有媒体的眼睛,而这更是余秋雨甚为自豪和得意的。按照“余大师”的性格,承诺时轰轰烈烈,兑现时更会是惊天动地,但是过后却偃旗息鼓了,一没见慈善部门的收款凭证,二没见一家媒体报道,几乎连一点兑现的音讯都没有。
 
    余秋雨终究回应了,给人的答复却大跌眼镜,他首先做的不是公开证据,而是揭露咬自己的人。其实他自己何尝不是张开口咬人,这与他在自己的文字中描绘的历史小人何异。
 
    公众有追逐娱乐文化的需要,在这件事情上,其实是完成一种道德拷问的需要,作为名人,必然要承担这样的拷问。
 
    而核心问题是,诺而不捐有伤慈善文化,捐款人无德无良同样有损慈善文化。公开透明的慈善规则永远存在,为何不充分利用这些规则击破谣言,余秋雨反而玩起了斗士花枪?

■结局
余秋雨必须自证清白

 
    一扇“捐款门”已向余秋雨打开,如何走向何时关闭,在余秋雨和萧夏林“老冤家”关系的纠葛中,显得意味深长而且有些扑朔迷离。有人把这个事件看作是“私怨”结成,看做是文坛的一场闹剧。而我以为,更应把这个事件看作是一个公共问题,一个公共事件——因为这其中不只存在显性的余秋雨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社会公信,以及他作为一个个体的公民诚信问题,还隐含着中国慈善事业无法绕过的运作劣态问题。毋须赘言,对于萧夏林的炮轰,余秋雨夫人马兰女士“过于无聊”的回应,以及余秋雨助理金克林“要讲证据”的反质,其实都对余秋雨在“捐款门”中的走向无益。对于公众人物、著名作家,甚至曾被人冠以“大师”头衔的余秋雨,他的社会身份已经注定了他必须承担对应的社会责任,也注定他必须要担负起对应的公信力——既然从社会中得到自己的价值体现,就该以自己的价值反哺社会!这是最朴素最基本的社会伦理,相信余秋雨先生应该比我更明白。因此,余秋雨不该也不能绕过“捐款门”的问题不谈,在暧昧的“过于无聊”和苍白的“要讲证据”的回应下,只能显得余秋雨自证乏力,由不得人们不往萧夏林的“余秋雨伪捐款”的方向倾斜。
 
    由此,假如余秋雨无法自证清白,那么对余秋雨而言是公信力和个人品格的丧失,对公众而言是受骗之后的沮丧和愤怒。而在汶川地震灾难后遗心理伤痛尚未完全抚平的背景下,无疑会次生和衍发一场泛涌全社会的信用危机。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人类在遭遇灾难之时,心理是最脆弱的时候,如果在这个时机受到欺骗等刺激,难免会走向更偏狭的猜忌和断想。简单点说,假如余秋雨真的假捐款,那么公众就会对我国的慈善事业产生性质趋向伪劣的判断。正因为过往发生过慈善机构和政府部门截留挪用善款和其他款项,才使汶川大地震后一些人拒绝向慈善机构和政府捐款,而直接去灾区往受灾群众手中发钱的另类举动。青年作家韩寒即属此列,不向任何机构捐款,宁可自掏腰包组团赴川参与救助。而在看到一篇“灾区政府采购忙,北川出手最大方”的新闻后,愤而写出“请国家退还我们这些屁民的地震捐款”的博客文章!
 
    此种个人另类慈善举动,正是对公共慈善失去信任的应激反应,假如余秋雨真的伪捐款,那么这种失信应激反应在社会中的传递,恐怕就会更进一层——源于对本来信誉度极高的公众人物所发生的龌龊事件的失望情绪,发散联想到生活中身边人,将使人们相互之间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因此,无论余秋雨伪捐款之事究竟是真是假,无论他个人的诚信和公信力是否会受影响,我们必须看到的是,这件事最后的公众心理落点只会在中国慈善事业运作劣态的公信力上,受伤害的只会是国民那本就脆弱敏感的慈善之心。这,远比余秋雨个人的问题大得多的多。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