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我站2025年1月21日至2月8日无人工客服在线,人工审核和订单处理等将延至节后。如有问题,请发邮件至zp@cdb.org.cn,我们节后会尽快回复。感谢支持,祝您新春愉快,阖家幸福!
协作者专栏 | 李涛:每个孩子都可以改变世界——流动儿童服务实践与启示
来源:协作者云社工
作者:李涛
2025-01-03
370


12月18日,协作者中心主任、高级社会工作师、协作者学堂发起人李涛受邀出席 “适应与创变: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益行动和慈善新前沿”影响力慈善年会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主办、《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承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支持。本文是李涛老师在年会上做的主旨演讲。



以下为发言内容:




感谢中国慈善家杂志社、影响力慈善研究院和腾讯公益基金会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在这里分享流动儿童的话题。


协作者的愿景就是“让每个人都可以怀抱尊严和梦想,自由地行走在大地”。21年来我们没有改变过。结合个人的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流动儿童服务的为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办这三个基本问题。




为什么要服务流动儿童



为什么要服务流动儿童?我们的回答简单而坚定——必须要服务流动儿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设想一下:我们的孩子未来在哪里上学?在哪里工作?在哪里安家?在哪里终老?每个人都没有答案。因为流动是社会的本质,流动也是人的基本权利,流动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活力。



在中国,每两名儿童中就有一名流动儿童,未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流动人口或生活在流动人口的社区。农民工和流动儿童只不过是流动在最前面的人,他们是替我们承受磨难的人。因此,我们在这个群体身上做的任何努力都是值得的,我们取得的任何进步都将惠及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和整个中国社会。



随着人口全面的流动,流动儿童的含义、内涵、边界这些年越来越模糊,既有儿童普遍性的需求,也有因为流动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特殊性需求,我概括为“两难两差、两高两弱”。



“两难”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和城市治理能力低下造成的上学难,由于社会交往渠道狭窄以及社会排斥造成的融入难。“两差”是因为监护人迫于生计压力以及亲子教育能力缺失造成的成长陪伴差,由于福利制度和服务缺失造成的身心健康状况差。


“两高”是监护人因为工作特性以及抵御风险能力弱导致的丧亲风险高,由于教育质量低下和经济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辍学率高。“两弱”是导致以上问题的直接原因,一是由于发展环境差,服务周期长,成本高而导致流动儿童服务力量薄弱,无论是社会组织数量还是持证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数量愿意都非常稀缺;二是由于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等问题导致的改革创新动力弱,这是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会上一针见血的批评。



因为以上因素导致流动儿童的处境困难重重。我们在服务和研究中发现近1/4的流动儿童不具备居家在线学习的条件,2/3的家长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两个数据在当下在线学习越来越重要的环境下对孩子意味着什么;有47.62%的流动儿童没有单独睡觉的床,39.46%的流动儿童没有专门供学习使用的书桌;74%以上的儿童经常产生害怕、孤独、紧张等负面情绪,或有被人打骂的负面经历;80%以上的流动儿童有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还有1/3的流动儿童因为早餐饮食不足而导致上午会有比较高的饥饿感。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谈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和新业态等新问题又导致流动儿童的脆弱性不断地叠加。去年,我们发布《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调查报告》,发现气候变化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学习、身心健康及社交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比如气候变化导致流动儿童居家的时间被迫延长,在封闭拥挤潮湿的环境下,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和需求在宏大的气候叙事话语中很容易被淹没。



做好流动儿童服务,是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性路径,因为任何服务都代替不了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我们曾经对留守儿童做过一个调查,鼓励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的服务各自给对方写一句话,我给大家读一读:



一位爸爸写道:“孩子想起你,我心就痛”;孩子写给爸爸:“爸爸,我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

父母说:“孩子,长大了不要像我这样累。”孩子说:“希望你们对我爸爸妈妈好一点。”这个“你们”就是我们城里人。

妈妈讲:“孩子,我希望走进你的内心世界。”孩子写给妈妈说:“妈妈,我忘了你长什么样子了。”

爸爸说:“孩子,我多想看着你长大。”孩子说:“爸爸,我爱你。”


微信图片_20250103121510.jpg

协作者深入重庆农村开展留守儿童调研




这张照片是2013年我们做调研时拍摄的,十年后我再去到这里,当地人告诉我,当年访问的一位留守儿童自杀了。我把这张照片设为我在机构群里的头像,我想提醒自己,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因为每时每刻对一个孩子来说,都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我们常常把这些问题归咎于他们的父母,即农民工。真相是80%以上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是不合格的父母,他们生活在巨大的愧疚感当中。这个问题一直等我自己做了父亲才能理解这种巨大的负疚感是多么残忍又是何其之痛。70%多的青年工人曾经有留守和流动的经历,他们坚定地认为等到他们长大有了孩子一定会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令人非常失望的是他们大部分人都会产生和他们的父辈一样的无力感。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服务流动儿童?因为服务流动儿童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就是建设自由流动的未来。




如何服务流动儿童




针对如此复杂的流动儿童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价值取向会决定服务策略,在传统慈善帮扶理念中,往往会把服务对象看作是没有能力的问题群体或者弱势群体,尤其是儿童。但协作者不这么看,协作者认为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改变世界。这个理念是基于社会工作三个基本信念之下的优势视角我们认为,每个流动儿童都是重要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不仅是自己生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也是公益慈善事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人在情境中”的系统理论视角下看,流动儿童每个单一问题背后都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包括儿童自身功能的缺失,也包括来自家庭、社区、社会支持系统的不足,因此单一服务很难发生效果,协作者建立了在服务创新基础上开展研究倡导和专业支持的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即一方面服务流动儿童,一方面影响政策和推动行业发展。



服务创新。具体来说一是面对陷入困境的流动儿童开展个案救助和辅导,二是通过团体工作协助流动儿童建立起互助网络,三是通过社区工作推动流动儿童的社区参与和融入。在这个过程中最有挑战性的是怎样提升流动儿童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首先关注任务目标,比如协助一个缺乏阅读资源的流动儿童解决看书难的具体问题,同时在实现这个任务目标的过程当中还要实现过程目标:培养这个孩子的参与意识和能力。这样,当年接受阅读服务帮助的流动儿童长大以后,就成为帮助其他流动儿童的志愿者,这就是“助人自助”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103121442.jpg

流动儿童小静在协作者举办的首届全国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创新研讨会上做大会主题发言


政策倡导。因为绝大多数的流动儿童问题是和政策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开展研究倡导。公益组织的研究倡导最大的特点,一是我们在服务行动中开展研究,二是鼓励服务对象参与到研究中来,三是把研究成果向社会开放,四是开展多方对话。




在开展多方对话中,关键是让服务对象参与进来,然而绝大多数的研讨会很少看到研究对象会坐在主席台上。小静(化名)是一名流动儿童,她作为代表在全国大会上发言,最早她是我们救助的一个困境儿童,见到陌生人就很紧张,就会哭。她的人生第一次突破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之下,在小组活动当中勇敢地站起来做自我介绍,几年之后她成长为志愿者,开始向领导干部们介绍什么是社会工作,什么是公益,什么是慈善。这就是我想说的,每个孩子都可以改变世界。



专业支持。我们必须构建一个广泛参与的流动儿童服务共同体,这个服务共同体既包括政府和公益组织,也包括流动儿童和家长本身。因此,协作者的专业支持:



首先,要培养大量的志愿者,我们培育的第一个大学生服务流动儿童的志愿社团中华女子社团援边社团,从2006年一直到现在。



第二,面向公益组织,让他们更有力量参与到流动儿童服务的行动中来,我们在疫情期间发起了“公益1+1”资助行动。



,面向流动儿童和农民工。协作者在2020年创建了协作者学堂——一个“没有围墙的社会工作学院”,让那些想投身公益但缺乏专业学习资源的服务对象也可以来学习社会工作专业,掌握科学的公益慈善服务方法。



这个小姑娘是1990年代进京打工的小保姆,她做保姆时看起来跟要照顾的孩子差不多。后来她结婚,有了孩子,但很不幸,她成为了一个单亲妈妈,她的孩子成为了上学困难的流动儿童。她接触了协作者服务,做了志愿者,并申请加入了协作者学堂,学习社会工作。现在她已经毕业了,在独立地主持一个社区流动儿童服务中心,她叫张艳艳,今天她也带着我们的家长参与了我们的会议。非常感谢中国慈善家杂志社的邀请,也邀请我们的服务对象参加这次活动。



因此,如果我们把服务对象看成是没有能力需要帮扶的对象,他们真的就是这样的人,会仰仗我们。如果我们相信他们有与生俱来的潜能,并誓死捍卫他们参与的权利,他们真的就会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和改变者



所以,公益的本质是助人自助,让弱者可以改变命运,让公益更有力量



怎么办:谁去落实政策



国家今年密集出台了多个关于关爱流动儿童、农民工的政策,问题是我们如何落实这些政策,谁去落实?十几年前,民政部来到协作者调研时,我提出三个建议,今天我重申这三个建议:发展社会工作,让我们的服务意愿与专业能力匹配起来;培育公益组织,让治理制度与具体策略匹配起来;开放社会服务,使资源配置与服务需求匹配起来



对于公益行业,我也有三个建议:1、深入生活,看见真人;2、实事求是,敢说真话;3、为服务对象,而不是为组织去服务,去办真事。



这三个问题我回答完了。我相信,若干年后当今天的流动儿童长大以后,他们不会问什么是公益,为什么要服务流动儿童?他们会问我们:你为什么不做公益,为什么对身边的苦难视而不见?这才是真问题。



感谢大家,再次感谢主办方。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