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者视线 | 李涛:如何成为一个好爸爸
作者:协作者
2024-06-20
308





我们常常觉得,父亲的爱是含蓄的,他们通过无言的行动为孩子支起成长的保护伞。但是,爱不仅需要沉淀,更需要表达。

 

作为一名爸爸,对孩子的爱要如何表达呢?而作为一名有社会工作者角色在身的爸爸,又有哪些不一样的养育、陪伴孩子的经验和方法?

 

该文是由协作者创始人,同时也是孩子父亲的李涛老师应协作者云社工邀请,于2021年父亲节,围绕“如何成为一个好爸爸”主题,分享的他如何看待亲子陪伴,又如何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高质量陪伴孩子的心得体会与经验。值此父亲节之际,本期云社工重温此文,与大家分享从社会工作视角看到父爱的表达方式。





李涛“协作者”(Facilitators)创始人,北京协作者中心主任,高级社会工作师,首批全国社会工作专业领军人才。


当社会工作者面对家庭和孩子的时候,谈最多的、也是最苦恼的话题就是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如何在服务社区儿童的时候,也能够陪伴好自己的孩子。父亲节来临之际,大家约我从一个父亲的角度,分享一下自己陪伴孩子的经验——这还是我第一次从“工作”的角度,认真的思考“非工作”的问题。

一个是指狭义的陪伴,指父母能够和孩子在一起,是有形的陪伴。这个陪伴需要一定的保障条件,尤其在当下快节奏高压力的成人社会中,很多家长迫于工作和生计的压力,这样的陪伴就成了一种奢侈品。


协作者曾经开展过儿童社区教育状况与需求调查研究,发现只有20.1%的孩子,放学后希望家长的陪伴。当时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个比例这么低?应该有更多的孩子希望家长陪伴才对。后来,我们进一步了解发现,现实中只有21.7%的家长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是有时间陪伴孩子的。这样,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降低对家长的陪伴期望,因为孩子会觉得这是一种奢望。形的陪伴尽管很难,但我们成人依然可以根据现实情况来创造条件陪伴孩子。

 

一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适宜的条件陪伴孩子。我一般下班比较晚,回到家,孩子很多时候已经上床休息了。如果他开始准备上床休息,就不能去和他玩,因为这样会刺激他神经兴奋起来,让他没有办法睡眠。所以我就会去给孩子做一下按摩,比如说帮他按摩一下腿、手、脚。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这样做,他现在已经10岁了,我依然会去帮他去做一些睡前拉伸按摩,因为这样有助于他的睡眠。而且这个过程有助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和孩子建立起亲密关系。因为孩子也很享受这个过程,这样他的身体也会比较健康。




如果我回去得太晚,他已经睡着了,第二天早晨,他早起上学之前我也会继续给他做一个简单的按摩,比如捏脊,就是顺着脊背将肌肉推上去的一种按摩,具体做法网上都有。因为我的孩子消化不太好,所以我很多时候都会坚持这样去做,只要不出差或有其他事情影响,基本上一个礼拜能够保证有3到4天,要么晚上,要么早上可以给我儿子做按摩。这就是在没有办法拿出充足时间的情况下,创造条件陪伴孩子。

 

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协调出时间陪伴孩子。无论时间多紧张,我们依然会发现还是能够协调出属于自己的小块时间,比如我一般在周六或周日会有某个半天的时间可以协调出来。这个时候其实我是很疲惫的,非常疲惫,特别想自己有个独处的空间。但是我会配合孩子,带着他去附近的一个小公园玩一玩。最初的时候,我希望他可以自己到一些游戏空间去玩,然后我可以坐着休息一下。但他特别希望我能够陪伴他。一开始我是不太适应的,就心不在焉,因为满脑子都是事儿,一会儿看一下手机,看看钉钉里有没有同事在联系我,有哪些紧急的工作需要我处理。

 

后来我的孩子就会提醒我说,爸爸,您能不能不看手机。我发现,其实我这样不专注的陪伴,反而造成了孩子很大的焦虑,我自己也会很焦虑。那么,我就要求自己专注于当下,因为时间永远都是不够用的,当下你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最重要的。我们经常会处在一个错位的时空中:陪孩子的时候觉得影响了工作,工作的时候又因为没有办法陪伴孩子而焦虑。


当我陪伴孩子时,我就会陪他一块去游戏,当我们全身心投入的时候是很有意思的。我没有条件带儿子去一些路程远的地方玩,我家附近的一个小公园,里面的儿童空间,成了我们最喜欢的地方,交20块钱就可以进去不限时地玩,里边有蹦床、滑梯、海洋球等,很多孩子就自己在里面玩。大人其实是可以进去的,但很多家长就坐在旁边看手机。基本上就只有我和我儿子,互相追逐打闹,很快就会有孩子很羡慕,也会加入进来,跟我一块儿,要不就是和我一起去捉我儿子,要不就是他们跟我儿子一起来对付我,我们玩得很开心,不亦乐乎。如此投入的陪伴很费时间吗?实际上每次时间并不长,最多也就是玩一个小时,但真的、真的很放松,非常、非常有效。


为什么我开始这样来做?有件事情比较触动我。这个公园里的孩子个头都差不多,大概都是五到十岁左右。五年前的一天,我发现有一个女孩子,我觉得至少得十三四岁,一看就是上初中了,在里边疯狂地玩,对什么都很新鲜、很新奇,但她的身高、成熟的模样和周边的孩子及环境形成了非常别扭的反差。我那时候突然觉得心里很难过,你会觉得这个孩子肯定小时候没有这样尽情的玩过。然后我再看我的孩子,在玩小秋千、小摇椅这些玩具的时候,他坐在里边时,空间已经显得非常拘束了,那意味着他正在长大,但他依然对这些玩具保持着好奇。所以我必须抓住有限的时间,在他的童年时光里去陪伴他尽情玩耍。要知道,游戏娱乐权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的儿童的权利之一。


所以我认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会觉得时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在当下,你要专注于当下,让每一秒的陪伴产生可以回味一生的美好。

 

第二种陪伴,我认为它是一个更广义的无形的陪伴,是无时无处不在的陪伴。那就是彼此心里边有对方,而且彼此都能够感觉到。我觉得这一点,我跟我的儿子做得非常好。有时候我出差不在他身边,他都能够感觉到我在。这个“在”是加双引号的,我可能不在他身边,但无形的那个父亲一直在陪伴着他。这个无形的“父亲”的陪伴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在日常当中,我们彼此陪伴时,给到他的尊重和鼓励,以及最无私的信任和爱。他能够体会得到,这是我坚信不疑的。

 

我们日常与孩子沟通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真诚。我常常看到有些成人在孩子面前故意装 “大人”,用一种非常难听的类似于官僚的腔调和孩子说话,特别假。我们不能因为他是孩子,就去忽视他,甚至欺骗和恐吓他;或者是因为他是孩子,就装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成人的样子,为了所谓的引导和教育孩子。我觉得这两种“关系”都不真实。

 

真正的真诚,是由内而外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念头?起心动念之间,举手投足之间就是你自己真实的状态。但要做到这一点不太容易,这需要我们,首先要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个更好的人。这样就要提高你的修养,就需要你不断学习,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这似乎跟我是“父亲”这个角色无关,但事实是你首先得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好的父亲。

 

我举个例子,我原来抽烟,而且抽得很凶,孩子出生后,我告诫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抽烟,但是我即使再躲藏,总有一天会让孩子发现。所以当他发现我抽烟的那一天,我特别内疚。我就想起小时候我劝我爸爸别抽烟,我会告诉我爸爸,抽烟对身体不好,你能不能不抽了。然后我在想,如果我的孩子这样看我,那么我该怎么去面对?所以我就下定决心戒掉,我这个所有的人都认为不可能戒烟的人,不仅自己已经彻底戒烟了,而且成为坚定地反对吸烟的人,已经成功的说服了两个朋友戒烟。

 

有时候,尽管我们想去提高修养,但依然与我们期待的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还是有差距的。这个时候,你依然要真诚,要承认你的差距。比如,我会当着孩子面不自觉地说一些难听的话,比如看到有人闯红灯,不遵守交通规则,恰好影响到我,我可能会不自觉地说一句,“这个人素质太差了,怎么能这个样子”。但我的孩子就在旁边,我突然就会觉悟起来,觉察到自己这样说非常不好,不能这样随便给人下一个评判。那么,我就会坦诚地告诉我的孩子,“爸爸刚才讲的有点过头了,那个人这样闯红灯确实是不对的,但不见得他不是一个好人,可能他有我们不知道的难处,对吧?”




有时候我也会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我的儿子会指出来,我发现他说的有道理,我会立即承认,并特别感谢他。我说:“谢谢你哈,要不爸爸还真没有发现”。我也会对孩子发脾气,因为你如果要控制情绪,还是需要有一些耐心和条件。比如说长期熬夜透支,你的情绪控制能力就很差,也会因为一些事情对孩子大喊两句,但事后我一定会道歉,而且努力让这样的事情少发生,所以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少。我希望一次也没有,尽管事实上很难做到。但是我从来没责骂过孩子,更没有对他动过手,指手画脚,我也从来没做过。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做社会工作服务的,儿童保护里面强调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对待孩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针对孩子的暴力,包括肢体上的、情感上的、语言上的,都是违法的,不能这样去做。当你具备真诚的话,你的陪伴会更加自然,即使条件有限,即使常常有失误,也不用担心,因为你是真实的,剩下的一切都好办了。

 

第二个是尊重。你要知道,在你面前的孩子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且这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正在承受着很多来自成人世界的压力。所以我们有责任去保护他,需要更好去尊重他,去理解他。

 

我觉得我这一点做得也是非常棒的,我和孩子的沟通并不是很多。因为我刚才讲了,我上班比较忙,能见到孩子的时间并不多。但是我们彼此之间的每一次交流都是非常坦诚的,也是非常信任的,我从来不担心我的孩子会对我有什么隐瞒,我的孩子也从来不会担心我会对他有什么隐瞒,这是最基本的相互尊重与信任关系。

 

我并不觉得我是个多么会跟孩子沟通的人,我也会时常走神,因为你要做好的沟通,一定要专注,但工作对我还是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当我很疲惫,事情很多的时候,手机里还有很多信息需要你处理,让我无法专注倾听孩子的分享,就想尽快的结束与孩子的谈话。但往往这个时候我的孩子也能体会、觉察出来,他也会提醒我没有在听他说话。我也会跟他讲,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以调整好。我的孩子会理解和体谅我。这就又回到刚才讲的真诚这个原则上来。


与孩子沟通需要注意的第三点,就是要懂得彼此学习、欣赏。有很多知识,我是从我儿子那里学到的。大家会看到我微信朋友圈里偶尔会发我与儿子对话的“山果语录”,那都是我们父子俩真实的对话,没有做过任何的加工处理,只不过文字上稍微精炼一点,但都是我们真诚的对话。

 

在关于爱的表达方面,我不认为父爱一定就是含蓄的。我觉得现在这个观点可能已经形成了社会对于父亲的刻板印象,认为父爱一定是含蓄的,我觉得未必。我觉得我跟孩子之间从来不会去刻意隐藏爱的表达,都是很自然而然的一种表露。比如当我觉得他做得很棒的时候,我就会告诉他,你做的哪件事,表达的哪个观点是很棒的。有时候我们俩也会谈一些稍微长远的话题,我也会告诉他,我说爸爸这一生到现在,我觉得非常满意的事情之一,就是你。我就会这样去告诉他。

 

当然这个“含蓄”首先不是个坏事,但我觉得我们平时所说的这个父爱的含蓄,更多的是一种压抑的性质。所谓的含蓄,不是真正的那种内敛,而是非常压抑克制的,这样就不好了,我觉得没必要。一定要跟孩子去表达你对他的欣赏,你对他的爱。人生真的很短,我觉得一定要去真实地去表达。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多么擅长于跟孩子建立联系的人,有时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前天,在我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问儿子,我说“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爸爸” ?他说,是一个好爸爸。我问他“‘好爸爸’的标准是什么” ?他说“不知道,但我知道你就是一个好爸爸”。我说“那你给我一个理由”。他说“你幽默”。这个理由是很了不起的,要知道“幽默”是一个很高的评价,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因素,让他觉得我是一个“幽默”的人。


所以,在这么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我依然能够跟我的孩子保持一个非常好的关系。我认为我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如果满分是100分,我觉得可以给自己打到90分以上。


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我要感谢社会工作。在我遇到社会工作的那一天,不夸张的讲,我真的觉得天地之间有一束光,把我整个人都照亮了。社会工作让我更好理解了生命,理解怎么样去尊重人性,解放自己,解放他人。同样,我觉得我和孩子的关系也受益于社会工作。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