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 韩国初创教育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经验
来源:《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英文网站2023年2月8日
作者:申贤珍 赵玉敏 郑振宇
2023-03-29
519



导读



本文来自《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韩文版,以成立于2011年的韩国教育非营利组织Jump的为案例,介绍了该组织如何通过根据组织的发展情况调整治理结构、培育多元化的理事会、建立共享组织基因的社区、定期更新领导团队和构建透明的组织文化在坚守“创造一个任何人都能从学习机会中受益的社会”这一使命的同时,逐步推动组织从初创期向发展期顺利过渡的经验。希望SSIR作为窗口能够展现世界各地的创变者们的多元经历,并对不同经验、洞见和实践在全球网络的流动和被采纳,乃至发展一种新的“多元全球化”形成助力。




大学生志愿者庆祝H-Jump学校的开学典礼和启动仪式。(照片由Jump提供)


近年来,人们对韩国社会影响力生态系统中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非营利组织的兴趣有所增加,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也获得了资金和组织建设支持。例如,2023年初,专注于大额捐赠的布莱恩影响力基金会(Brian Impact Foundation)通过其基础影响力项目(Impact Ground Project)向15家非营利组织提供了总计126亿韩元的捐赠(约人民币6665万元)。在受赠者中,初创非营利组织占比66.7%。该基金会还与中间支持组织根基影响力(Root Impact)合作,启动了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发展计划。


这些初创非营利组织最终是否能成功,即他们履行使命的能力到底如何,取决于许多因素,但良好的治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全球环境、社会和治理运动(ESG)使韩国企业管理领域长期被忽视的治理问题得以暴露,因此,我们也必须用同样的视角审视非营利组织。通过治理机制促使创始人、高级管理者和理事会成员承担责任,可以防止个人偏好影响组织决策,并有助于确保组织将其社会使命置于首位。因此,非营利组织在实现其使命方面越成功,就会得到越多支持,对社会影响力生态和社会的影响也就越大。


尽管如此,着手解决一直被视为是韩国非营利组织主要问题的不负责任的管理和不透明的运营,是极具挑战性的,尤其是在组织发展的过程中。在这方面,聚焦教育的非营利组织Jump Corporation(以下简称“Jump”)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介绍了非营利组织在发展早期阶段如何开展有效治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调整策略。自2011年成立以来,Jump尝试了多种治理方法,并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其他初创非营利组织以合乎道德规范且有效的方式履行使命。这其中包括认识到试验的价值。



▍实验性方法



Jump的使命是“创造一个任何人都能从学习机会中受益的社会”,致力于为韩国各地的贫困青少年增加教育机会。该组织采用“三角辅导模式”,使参与其中的三个不同的群体相互受益:大学生志愿者协助青少年完成学业;专业人士既是青少年的导师和榜样,也为大学生提供职业建议;青少年的不断进步,让大学生和专业人士得到有获得感的体验。该项目创造了一个人人都能从学习和分享中受益的系统。2016年,该模式在“谷歌韩国影响力挑战赛”中获胜,赢得了2.5亿韩元的奖励(约人民币132万元)。


Jump开展的若干项目都以该模式为基础。2013年,该组织与现代汽车集团合作,开发并启动H-Jump学校项目。迄今为止,已有1932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全国398个区域学习中心为6604名青少年进行辅导,累计学习时间1566382小时。


2019年针对项目参与者的调查表明,66.7%参与该项目的青少年增加了学习时间,63.8%的青少年成绩有所提高。此外,69.1%的青少年的自尊感得到增强,72.9%的青少年自我效能感获得提升。同时,大学生和专业人士指出,该项目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软技能以及理解不同世代观点的能力。



Jump的三角辅导模式。(图片来源:Jump)


过去十年中,对治理结构的成功试验和发展是Jump成功的关键。适应组织发展,接纳多元观点,深思熟虑的合作,对领导力变革的倡导,以对提升透明度的投入,都有利于组织实现使命。以下是对五条经验的详细介绍。


1. 根据组织发展情况调整治理结构


为了适应不同的发展阶段,非营利组织要适时调整治理结构。在成立之初形成的结构很可能在组织发展过程中逐渐失效。例如,一直指望一两个人就非营利组织日益复杂的各类运营情况做出明智的决定是不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任务,邀请更多人参与决策,改进沟通流程,能够提高效率并促进发展。


2011年,七名就读于哈佛大学的韩国学生成立了Jump,旨在为所获服务不足的年轻人增加教育机会。他们聚焦于解决问题,所有人都加入了理事会。一开始,理事会强调实用性而不看重形式,理事们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临时沟通,没有任何时间和地点限制。他们还深度参与日常运营工作。


该组织不断发展并日趋稳定,2013年,理事会任命了一名全职首席运营官,负责Jump的日常运营。不过,这个决定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暂。2015年,由于这份工作的繁重要求和对全职工作的不适,这位首席运营官离职了。


理事们决定尝试一些新方法。他们不再亲自监督日常运营和相关决策,并于2016年将这两项任务交给了Jump的员工,自己只参与与重大决策相关的工作。责任逐渐移交给员工后,组织治理变得更加系统、务实。每季度召开的理事会会议可以体现这一点。


Jump的现任首席运营官(COO)殷初珑(Chorong Eun,音译)于2014年加入该组织,担任H-Jump学校的经理,并在2016年升任为运营总监。他解释了变化发生的过程:“在Jump,我们能够看到理事会和员工之间的协同合作,这成就了组织出色的决策和业务执行能力,因为他们各自能够明确自己需要履行的职责。例如,员工现在具备实践知识和规划能力来执行项目和撰写筹款申请书,不需要过度依赖理事们的介入。如此一来,理事们就有了更多时间来考虑Jump的长期计划。”


殷先生将组织的几项成果归功于这一转变,包括获得AVPN数字转型基金2亿韩元资助(约106万元人民币)和基础影响力项目10亿韩元资助(约530万元人民币)。此外,Jump与韩国国际协力团(KOICA-NGO)教育联合会(Edu-Corps)共同启动了一个新的试点项目,该项目向菲律宾、柬埔寨和东帝汶派出韩国志愿者,与当地年轻人合作,解决社区的教育和社会问题。殷先生说:“这些是理事会和员工之间顺利移交责任的积极成果。”


2. 培育多元化的理事会


凯特·海斯是非营利组织理事会领导力项目“直接影响力(Direct Impact)”的负责人,她在《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发表的文章《更好的理事会路线图》(A Roadmap to Better Boards)中写道:“理事会构成具有多样性和团体更具创新性、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表现更好等方面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我们想提高社会部门创造影响力的潜力,那么多元化的非营利组织理事会就不是‘有也不错’,而是‘必须要有’。”多元的理事会包括直接参与组织工作的人员,他们丰富的组织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理事会避免偏见,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并制定符合组织使命的长期战略。


Jump的首届理事会由三名女性和四名男性组成,他们在咨询、互联网技术、媒体和企业社会责任等领域拥有丰富经验。无论他们自身的社会经济水平如何,他们都对缩小韩国的教育差距非常感兴趣。几年来一直针对三角辅导模式进行深耕,2016年,荣获谷歌影响力挑战奖成为了这个团队更进一步的动力,他们开始尝试让理事会更为多元,这不仅是为了纠正过去缺乏多样性的问题,更是为了尝试避免潜在的偏见,提高未来的决策水平。



Jump在韩国首尔的海格朗德(Heyground)联合办公空间举行全体大会。(图片来源:Jump)


该组织在理事会中增加了“校友理事”和“导师理事”,分别代表大学生和专业人士。经过公开招募,理事会选择了两位成员加入其中,他们既能向理事会转达各个群体的关切,又能积极参与决策。2018年,理事会新增“员工理事”,代表Jump的员工。员工们为这一新席位提名候选人,然后投票决定由谁担任此角色。


理事会中包含大学生志愿者、专业人员和员工代表,有助于确保该组织在决策过程中纳入多元观点并充分考虑主要受益人的需求。


3. 建立一个共享组织基因的社区


参与小型非营利组织早期运营的每一个人都对组织的成功有重大影响。如果每个人都具有该组织的基因,他们就更有可能始终如一、高效地履行组织使命。如果他们对组织的目标和方向各有不同理解,则会浪费时间和资源,并把本来可以加入的人才拒之门外。


只有真正理解组织使命和愿景的Jump社区成员才有资格参与决策。拥有“Jump基因”的大学生、专业人士和员工可以通过公开招募程序提交申请,加入理事会。Jump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李尤洪(Euyhun Yi,音译)称之为“封闭社区内的开放”。


2014年,Jump就制定了这项政策,但很快就遇到了挑战。随后几年里,每当Jump遇到运营和财务困难时,一些理事就会主张邀请Jump社区以外的知名人士加入,他们可以提供实际而迅速的解决方案。2016年,一家中型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还提议,如果Jump让该公司加入理事会,就可以获得一笔数额可观的捐款。


由于担心双方的利益和价值观可能不一致,理事会最终拒绝了该建议,并重新寻找项目和筹款机会。通过与重要企业赞助商续签长期合同以获得捐赠资金的支持,Jump最终保证了财务安全。在这个过程中,Jump了解了以促进使命和愿景为核心的高质量增长的巨大价值,而非仅仅着眼于数量的增长。


该组织的员工也拥有Jump基因。为了表彰其社会价值和影响力,2017年,Jump被提名并成为社会成果奖(Social Progress Credit)的获得者。该奖项由社会价值提升研究中心(Center for Social Value Enhancement Studies,CSES)颁发,向创造社会影响力的组织发放现金奖励。虽然这笔钱可以全部用于奖金发放,但Jump的员工主动提议将其中的50%用于组织的资金储备,以备不时之需。对韩国非营利组织而言,员工这一集体决定存在争议,但在长达一年的辩论后,该决定得到了理事会的批准,并为Jump在2022年建造松亭洞社区之家(Songjeong-Dong Community House)提供了资金来源。Jump将利用该空间为当地居民举办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并为社区内的小企业主提供发展空间。


通过这些方式,在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们的帮助下,Jump实现了逐步、稳定的增长。该组织的1932名大学生志愿者、540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和34名员工也代表着下一代的领导团队,为可持续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Jump员工庆祝松亭洞社区之家的启用。(图片由Jump提供)


4. 定期更新领导团队


与所有组织一样,非营利组织也有生命周期,从出生到成长再到成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领导方式。遗憾的是,即使会极大地影响他们能否继续存在,许多非营利组织并没有为满足当下发展需求而改变领导方式。关于这种情况,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创始人综合症”——组织由唯一的负责人长期管理,该负责人不愿下放权力,拒绝采用新技术或改变思维方式,从而阻碍组织发展,或是导致完全失败。


Jump的创始人之一、首席执行官李先生可能将于2023年卸任。虽然组织在成长阶段进行领导职责交接较为罕见,但做出这样的决定基于充分的理由:防止创始人综合症,支持Jump的问责机制,保证组织长期运行。2019年,李先生与理事会成员和员工分享了他的过渡计划。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在为支持下一任首席执行官有效领导Jump走向组织生命周期的下一阶段做准备。


5. 构建透明的组织文化


当组织成员达成共识时,他们就能更有效地进行沟通。透明的组织文化也有助于避免决策者的个人利益对组织政策和其他重要决定产生不良影响。


由于目睹了数个非营利组织因个人私利和缺乏信息透明度而结束运营的情况,李先生在2011年就任首席执行官时就做出决定,将Jump的商业计划、理事会决策信息和运营细节上传到一个员工可以随时访问的共享文件夹。通过公开这些信息,员工能够更好地理解组织及其社会使命,最终齐心协力,向共同目标进发。例如,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向客户提供相应的信息,而在线共享信息有助于缩短每周会议的时间。


目前,Jump正在考虑如何与员工就其长期积累的大量信息进行更高效的沟通。李先生说:“信息透明为我们的决策过程编织了一张组织安全网”。



▍良好治理的典范



Jump的组织变革经验展示了良好治理的重要性。该组织对尝试新方法持开放态度,例如,让员工获得管理团队的信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理事会和员工的责任,这些都对已获得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这些经验可能并不直接适用于所有处于发展早期的非营利组织,但Jump为韩国社会影响力生态内外其他处于发展早期的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参考,说明了具有社会意识的组织应如何在坚守其使命的同时不断发展。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