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王思斌:做社会工作价值的践行者——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成立20年感言
来源:协作者云社工
作者:王思斌
2023-03-06
300



王思斌

北京协作者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



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协作者”)迄今成立已20年,我作为无多视事的中心理事长,知其中之不易,感同仁之坚韧,得成就之催促,稍有思考,罗列于此,以作交流。


1、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人在情境(环境)中”。实际上,社会工作机构也在情境(环境)中,它的发展也受到机构与环境互动的影响。北京协作者成立20年来,一直紧密贴近社会现实,关注问题发展状况、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参考社会工作的新经验,并依据自身能力,审时度势,创新性地开展服务。在服务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成长,反映了社会工作机构的务实和能动精神,其中充满了社会建构,也是我国诸多比较成功的社会工作机构成长的一个代表。


可以看到,北京协作者的建构作用在不同服务实践中,有不同的发挥,其中充满了对机构与环境的动态关系的理解和影响。


2、坚守社会工作专业价值


社会工作特别看重专业价值,进而实践专业价值,服务人群和社会。北京协作者总是把“助人自助”的价值观放在最高位置,并给予充分的深入理解。在20年的各类服务中,北京协作者在服务发展中坚守服务—发展—社会进步的理念,把解决服务对象的现实困难放在首位并付诸实践,同时把启发、激发服务对象的能力充满于服务活动之中,二者的深入交融,反映在北京协作者的多种类、多层次实践中。不是把“助人自助”的基本价值割裂、摊薄,而是将二者密切结合,融为一个过程,赋予各类专业服务,为了服务对象、尊重服务对象、协助其发展;这展示了,社会工作服务是充满价值的。



3、对协同角色的深刻认知


北京协作者的名字,具体体现了自己的专业价值和角色定位。协作是一种合作,也是协同式合作。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协作也有丰富的内涵:社会工作机构之间的、机构与政府之间的、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乃至机构部门和成员之间的,再进一步也是机构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各方要通过协作解决现实问题,应该说是对社会工作本质的深层理解和认知。北京协作者把自己置于一个必要但并不显赫的位置,也是其守专业、留空间、聚合力、扩功能的自我认知及知行合一。协作是一种工作原则,也是专业理念,当然也是艺术。北京协作者在各种服务实践中认真践行了协作精神。


4、对困弱群体问题的聚焦


北京协作者一直聚焦于并不太宽阔的服务对象,主要服务于进城农民工、流动儿童,兼及其他。不管是童缘活动、儿童图书角建设,也不管是对新冠疫情中留城农民工生活的了解和建议,协作者都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关心困弱者,希望通过自己的服务给服务对象带来更多生存和发展机会。


正是这种对服务领域的坚持和不断深化,使协作者获得了经验和成长,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口碑。而由专业服务和社会评价积累起来的口碑又成为一种“符号资本”,支持了协作者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它的初心未变。认准方向,做细做透,拓展服务,功能综融,也许是北京协作者成功及不断发展的组织发展内涵。



5、敏感的专业实践


专业敏感是对一个真正的社会工作机构的基本要求,也是北京协作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展现出来的特质。专业敏感有诸多内容:对所遇问题的专业理解,对问题及其环境关系的专业认知,对处理问题方法的专业性选择,服务过程和实践的专业内涵加持,对服务效果的基于专业的评价,等等。


据本人了解和观察,北京协作者的专业敏感是比较强的。这来自如下几个方面:决策管理层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深刻的本质性认同;决策管理层对国家政策、相关社会现象的敏感;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国内外相关经验并加以借鉴;与相关方面——政府部门、公益组织、社会工作同行保持制度化沟通交流,特别是对服务对象群体状况的跟踪式了解,等等。这些使得北京协作者决策管理层能较为及时和准确地捕捉敏感点,再通过机构内部团建、研讨、服务设计,进而有明确理念地开展服务和活动。可以发现,北京协作者的许多服务项目是有创新的,但又是基于专业的。


6、践行政社协同


在我国的社会治理体制下,社会工作机构如何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是关系自身生存、发展和履行专业使命的重要问题。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这一社会治理原则,在北京协作者的服务和发展实践中得到了体现。


北京协作者的机构党建是用心有效的,在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上处理恰当。协作者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根据政策,秉持专业理念,参与社会问题的调研和解决。北京协作者与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主动了解政府的政策走向,求得政府的指导,也建立了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的渠道,使政策倡导更加直接。


在具体项目和服务方面,协作者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坚持正确的专业方向,协助政府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政府行政工作的“手脚”,这从总体上看是成功的。北京协作者践行了自己的协作理念,利用专业思维和专业方法参与处理相关问题,这种社会力量对政府的协同是有创新意义的。


当然,其中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更细致、更深入的探索和分析总结。在政府购买服务成为社会工作机构生存和发挥功能的主要模式下,如何正确地实现政社协同,社会工作机构利用专业优势协助政府解决相关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在治理,还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实践的。北京协作者的实践也提供了可分析的案例。



7、不断进取和理性实践


北京协作者过去的20年是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积累经验和小有收获的20年。在各级政府部门、公益组织、社会工作同行和社会的帮助下,在服务对象的积极参与和机构成员的坚韧努力下,取得了不少成绩,这是对北京协作者专业服务的认可。


北京协作者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也是一个高度认同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视野较宽、有一定理论指导并可以进行深入综合实践的行动者。这里有明确的方向,也有生发创新点的多种可能。把解决具体问题与服务对象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微观的具体实践探索政策倡导的可能性,并创造条件去促进符合社会进步的改变,是北京协作者20年来实践发展的主线。站在中国的土地上,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去从事社会工作事业,是社会工作的理性实践。


8、展望与寄语


作为一个大学教师,过去20年本人伴随北京协作者前行,贡献不多,收获不少。由于我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性学术工作较忙,所以一开始就谈妥,本人只是象征性地做中心理事长,因而,深入介入协作者的具体工作并不多。但是,协作者的主要负责人总是在重要问题上向我介绍情况,征求我的意见。


我几乎完全同意他们的发展规划。我觉得协作者是坚持专业的,也是务实的、富于进取的,也是有成效的。我在参与协作者的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困难和进展,了解了他们是如何智慧地和韧性地实现生存和发展的。这些也成为我就发展我国社会工作发表意见的依据和事实基础的一部分。


多年来,我对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比较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化和本土化,本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参与北京协作者的实践增加了我对上述问题的理解,这是难得的收获。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他没有讲二十岁的人生目标。在中国文化中,二十岁被称为“弱冠”,即已经成人,且迈出了作为成人的一步。对于社会组织来说,成立20年既不算长,也不算短。对中国曾经大量出现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来说,北京协作者是成功者,但是要成为典范,还需继续努力。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社会组织的“立”是制度化、成为品牌和典范。


北京协作者已经在走向而立之年的路上,既要回顾走过的路以反思,也要现实理性地面对现实,乐观和有信心地走向未来。社会工作机构在社会工作事业和社会进步事业上的“而立”和“不惑”,需要我们继续努力,那也是新的值得期待的社会时间节点。


北京协作者不停顿地走在践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和高质量服务社会的行进中。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