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丨困弱群体共同富裕与社会工作综合服务的促进作用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
作者:王思斌
2022-12-09
293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共同富裕问题摆到了党和政府、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面前。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的重要话语,也已成为国家政策和重大实践议题。社会工作应该积极地参与这一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促进作用。


困弱群体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把共同富裕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共同富裕有着丰富的内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指出,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这里包含了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特征和实现路径等方面的内容。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特征上,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社会和谐和睦等内容;实现路径主要是指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以及公共服务普及普惠。


共同富裕是针对全体人民的,其中包括中低收入群体和困弱群体,而且促进这些群体的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最现实、最迫切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课题。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历史发展进程——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所决定的。可以说,困弱群体和中低收入群体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和程度,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识。因为一个社会的进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其困弱群体的生活状态来体现。


困弱群体共同富裕要实现多层面的生活改善


中国现阶段还有规模不小的困弱群体存在相对贫困,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是转型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继续发展中的问题。困弱群体包括在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困难群体,如面临巨大生活压力、身体素质孱弱的脆弱群体,以及在市场竞争和其他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之所以处于困弱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身体或家庭结构中的不利因素,并受市场竞争和社会结构转型影响所致。困弱群体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答题”,虽然困弱群体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但是我们必须务实推进,因为任何懈怠不仅会导致这一群体生活状况的进一步恶化,而且还可能发生触碰道德底线的问题。困弱群体的共同富裕是共进性富裕,意味着自我比较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明显改善。


困弱群体共同富裕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要促进该群体共同富裕必须从多层面入手,促进他们生活的多方面改善。总体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摆脱经济贫困,在物质生活方面实现较为明显的改善。生活富裕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物质生活的不困顿,要过殷实生活。困弱群体常常是因为经济(物质)资源不足而导致贫困、正常生活受阻。要使困弱群体走向共同富裕,首先要解除他们经济和物质生活的贫困困扰。这里既需要个人努力,也需要包括社会政策在内的政府支持和社会支持。


第二,从被迫封闭、内陷的社会生活走向开放的社会参与。困弱群体在社会生活上的一个特点是因经济窘迫而缩小自己的社会交往,导致社会关系内陷,进而处于社会关系体系的边缘。这影响着该群体的正常社会生活,也阻碍了他们从更多交往中获得支持性资源。困弱群体的共同富裕要使该群体重回正常的社会生活场域,进入正常的社会关系体系。这里既需要当事人不甘被边缘化的意愿,也需要社会的主动接纳和支持。


第三,从精神生活被迫压缩到积极面对生活。精神生活是人的全部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状态是一个人可否过正常生活的内在因素。由于经济、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原因,困弱群体中的一些人精神状态不佳、自我改变困顿状态的动力不强,这也使得他们的整个生活黯淡低落。促进困弱群体走向共同富裕就要改变这些人的“精神贫困”状态,促进他们积极地面对生活、增强自信心,这也需要个人改变和环境方面的支持。


第四,从无力感到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由于经济困难、身体条件较差、外部条件不足或制度排斥,困弱群体常常处于无力状态。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改变这种状态,支持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要分析其无力感的结构和来源,有针对性地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增强权能,促进其无力感的积极转化。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综合服务努力满足困弱群体的多重需要


困弱群体生活问题的多层面性,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这其中就包括了社会工作要准确有效进行干预。社会工作在帮助困弱群体方面可以发挥救助、发展、倡导等多种功能。救助、帮助困难群体走出基本生活困境是基本的,在实施帮助时发展困弱群体的能力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倡导促进社会政策和外部环境向有益于困弱群体的方面改变也是必要的。鉴于困弱群体问题的复杂性,为助力困弱群体走向共同富裕,社会工作需要运用综合方法开展服务。


第一,要通过总体评估,在对困弱群体整体生活的观照下找到“救助-发展”的介入点,开启服务。困弱群体所遇问题是复杂的,必须找到最有效的介入点,像反贫困工作中找到“增长极”那样,要找到有效解决困弱群体问题、助力其走向共同富裕的介入点。这个介入点是有综合意义的,是可以启动困弱群体的内在动力,并扩展其积极性的“撬动点”。


第二,将困弱群体不同层面的问题连接起来,有序推进服务。“撬动点”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撬动点”问题的解决不是孤立的,它的解决或部分解决可以与其他问题的解决建立起联系,将解决这一问题的成果(或积极状态)延伸至对其他相关问题的解决。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客观、科学地分析困弱群体的问题、各类问题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所处环境的资源,从撬动开始,因势利导地推进其他问题的解决。


第三,用综合(综融)方法帮助困弱群体,解决问题、实现发展。困弱群体走向共同富裕的困难是多方面的,社会工作用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该是多元的、综合的或综融的。社会工作要把解决困弱群体的现实问题同促进其共同富裕应发生的改变统合起来思考。社会工作者惯用的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需要整合和综合灵活使用,必须将救助和发展的思路有机地结合起来,微观上的直接服务和宏观上的环境调适与政策倡导也要交叉进行。


总体而言,社会工作助力困弱群体走向共同富裕是整体性活动,必须进行系统性思考,有策略地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介入。与此同时,分析社会工作者(队伍)的能力是必要的。社会工作要想在助力困弱群体走向共同富裕中发挥作用,就必须有与解决上述问题相应的思路和方法。社会工作必须总体性地看问题,有效聚焦要解决的问题,既要看点,也要看面。要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甚至包括不太专业的方法),有序解决相关问题,取得显见成效,并将之转化成继续改变的力量。这样,社会工作就能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在助力困弱群体走向共同富裕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还应该说明的是,社会工作以自己的专业优势助力困弱群体共同富裕,不是以自己擅长的方法为标尺(虽然社会工作者也要扬长避短),而是要以困弱群体的需要为本。社会工作者不是局限于自己熟悉的方法,无视困弱群体的多种要求,而是要在自己专业的基础上,学习更多的、有利于解决困弱群体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开展服务,特别要注意与其他方面进行合作。比如,为老年人、残障人士服务时,要学习一些为他们服务的非本专业的方法;在贫困农村做服务,就要了解农村文化、服务对象的生活之道,等等。这样才能贴近服务对象的生活,更有效地实施服务,助力困弱群体走向共同富裕。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