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用专业主义的公益,呼唤新一代的资助方:Office Hour问答放送
来源:Charity Box
作者:He666 益盒
2022-09-26
219





前言


这是第五期的问答放送,整理自2022年3月24日的Office Hour活动。


从普及公益的角度出发,互联网筹款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互联网筹款奖励营销而非奖励质量,并不能最有效地帮助他人。益盒希望在公益界播下专业主义的种子,等待新一代资助方的出现。在这个过程中,益盒的创业团队在品牌建设、线上线下筹款、人才招募上做了一些探索。在这里分享我们对此的思考。


在此特别感谢Y.C.Wang、Madilda 吴欣、Angela等朋友的提问。



01. 公益不是流量生意



Q1 :我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信息系统的博士,研究方向是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将如何影响社会组织的表现。我对非营利组织和慈善机构也很感兴趣,近期在关注网络慈善,尤其是倡导筹款的大型互联网平台,请问益盒如何看待这些平台?


何流 :首先,腾讯公益等大型筹款平台做了很多贡献,营造了“人人公益”的氛围。最初,大家都在线下捐钱,后来捐赠、项目数量和流量都随之增多,民众对公益的关注度也水涨船高。从普及公益的角度出发,筹款平台很重要。


但各筹款平台间的区别并不明显——除了流量和受众不同以外,投放项目的策略都差不多。此外,把公益当“流量生意”来做是有问题的,诚然,商业需要流量,流量选择产品,口碑印证品质,但公益不是。如今的互联网平台上,公益项目的口碑有时与项目是否有效无关,反而来源于故事是否讲得好、能否踩中营销热点,互联网奖励营销而非质量,但营销并不能带来最有效地帮助他人的结果。


据益盒所知,当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平台基于“科学有效讲证据”的标准来推荐项目,偶有平台提及利用区块链技术追溯数据,但仍处于尝试阶段,关键的影响力指标也没有得到明确的追踪,因为这并不是平台所擅长的。


从根本上来说,专业化的内容与平台模式是有冲突的,平台是展示所有项目的地方,如果要做“科学有效讲证据”的筛选,最后只能选出几个项目,也不需要大平台来展示,所以明显缺少平台只展示经筛选的项目,现在应该有新平台出现,我们也想做,但真的要落实又牵扯到复杂的牌照、资质等问题。


Q2 :品牌大小和获得资源量呈正相关,但小的公益机构品牌往往很难获得资源,该如何突破这种情况?


何流 :品牌与资源相关,但并非仅有的因素。要做成一件事,需要品牌、资源、研究、人才等多方支持。且初创期必须要拥有一些东西,不然凭借什么来获取外界的支持,比如益盒的早期捐赠者多是支持我个人,而支持我个人只能达到我已有的水平,但有了这些资金后,益盒可以做更多事,价值就会超越何流本身了,以后大家买的就是想法、策略、产品等团队价值。所以早期还需要有一个抓手,或许是创始人本人,或许是某个市场。


中国成功的创业团队似乎都是“one man team”,即由很强的个人带动整个团队,比如马云之于阿里巴巴,张一鸣之于字节跳动,李彦宏之于百度;国外则不然,多人创业的现象就比较多,谷歌早期由两个人一起创立,微软也是两三个人一起创业,不过这与文化因素不一定有关。


Q3 :之前听说益盒要做网站,但互联网的信任成本很高,大家从通过网络关注益盒到支持益盒的路径也很长。请问当前益盒线下和线上的支持哪个更多?


何流 :现在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两位捐款人。其中之一看到我们的直播后很认可,进一步接触后开始支持我们。互联网的信任成本高不高还属未知,因为现在尚无有效的反馈。


从捐款来看,现在的速度无法令我们满意,半年时间,我们给首个推荐项目总共筹了30多万元,其中大多数来自于B站视频以及身边的熟人。陌生人与熟人捐钱的比例约为1:2,陌生人占大头,但总量略少。一定程度上可知,捐赠与信任无关,而与意愿有关。大家看到文章后了解益盒的价值观,然后给益盒推荐的项目捐钱,这个过程就像漏斗,“漏出去”的人未必是因为不信任益盒,可能原本就没有捐款计划、没有富余的钱、或未被理念说服。



02. 互换新一代的公益资助方



Q4 :近期,牛津中国论坛(Oxford China Forum,OCF)将要举办,想听何流分享相关的精彩故事和人生经验,以及筹办论坛的经历是否对创立益盒产生了影响?


何流 :这段经历可能只影响了我自己。我之前是牛津中国论坛的主席,那是我本科期间投入精力最大的学生活动。大一时,我作为国际关系板块的负责人参与其中,当时邀请了很多嘉宾,比如牛津的学者、中国驻英使馆公使等参加活动。大二时,我成为了论坛主席。如果说办牛津中国论坛对今天的我有什么影响,可能在于第一次真正花钱带团队的经历。


首先,当时那段筹款的经历很有价值,拉赞助使我有了明显的成长。当时我们拉了一份很长的邮件名单,但最后只谈成了几个,我们还做了很好看的赞助手册。


其次是带团队的经历。我们那届论坛办得很成功,邀请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人,也打响了口碑。但团队规模较小,我也会很直接的“push”,有了目标就要实现,实现不了就换一个可以实现的人,每个人的工作压力都很大。虽然论坛很成功,成员间却有一些不太愉快的时刻,这给了我很大的教训,后来也慢慢认识到大家各自的奉献,也就和解了。


我也不知道现在的我和当时我是否还一样,但我至少意识到,领导团队筹款有很多需要注意之处,尤其是要做出一定成绩时。


Q5 :在后疫情时代,你对慈善类翻转课堂、公益类网课有什么看法和推荐吗?


何流 :我没上过太多这类的课,但我上过“Effective Altruism”(有效利他主义)的 “fellowship” 项目,不过是英语的,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下面的链接。



https://www.effectivealtruism.org/virtual-programs


Q6 :是否考虑给国内资方提供科普?


何流 :国内资方不缺科普,国际公益学院也有相关课程。目前的问题不在于资方缺科普,而在于缺少接受科学公益理念的资方。新一代的资方还未成长起来,未来10~20年,公益慈善会进入他们的视野,或许才会迎来“井喷期”。这些捐款人并不会自己去上课,他们需要专业的人提供方案,直接确认投资即可。通过科普教育捐款人的思路是错的,应该是有专业的人来提供技术方案。当然益盒在写的文章也属于科普,但主要还是提供有效公益的研究成果,希望有资方愿意出资,让我们去执行。



03. 益盒欢迎渴望创造影响的你



Q7 :益盒在知乎平台是否有开展运营?


何流 :现阶段还没有系统性动作,但搬运了部分我们的答案。一方面因为缺人,另一方面知乎能达到的影响力有限,不是能显著促进捐款的好渠道,作为媒体倡导渠道而言还不错。但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筹款,故知乎的推动力有限。


Q8 :我不太了解益盒团队目前的状态,之前也听说益盒在招人。请问益盒目前缺乏什么样的人才?


何流 :最近会发布新的招聘,欢迎大家转发。益盒的工作包括研究、倡导、产品、运营、推广,各个方向都缺人才。最好的人往往不在公益圈,做公益也不太需要公益从业经验,尤其是营销等技术性工作;研究方面,治霖的时间已饱和,不少项目评估工作都需要专人负责并跟进,所以公益评估方面也缺人。


益盒团队规模较小,每个人都承担了很多工作。而公益行业没有猎头,单纯从薪资待遇出发也不具备竞争力,但这不是最大的问题——公益行业不讲钱但讲情怀,有时梦想反而更容易招人,这需要我们更加主动,让有梦想的人看到我们。


Q9 :在国内尝试推动企业员工捐赠这一形式,只能自上而下吗?


何流 :自下而上也可以,但要看具体的企业。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结构是金字塔尖上的人话语权最高。至于“企业员工捐赠 ”,我不确定其具体含义,因为“企业员工捐赠”意义众多,有配捐、员工决定公司捐赠方向、或员工自发组织内部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但如果要影响企业行为,大多需要老板拍板。倡导捐赠有两条路径:要么聚很多人,要么聚小部分高捐赠额的人,两条路径益盒都在尝试,但前一种在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下不太现实。


Q10 :听说在香港和国外还有专门的市场机构来做劝募,主要服务基金会?


何流 :确实有。我对市场上的劝募机构总体持负面态度,因为把劝募做成市场服务机构存在伦理问题:不是所有项目都好,为不好的项目筹款是对资源的浪费。钱要对社会负责,但劝募机构的利益结构并不是对社会负责,而是对付钱的人负责。有些机构明知道项目不行,但因为项目方付钱,所以做广告号召更多人捐钱。


公益圈筹款的利益结构很重要。益盒也属于劝募机构,帮公益组织筹钱,但我们不向公益组织收钱,因为收了钱再说好话会影响公信力,但国内只有我们持这种态度。一些组织同时给公益项目做咨询和给捐款人做推荐,这就不太好,因为无法代表任何一方。



04. 播下专业主义的种子



Q11 :关于益盒推荐的白内障项目,是否有相关议题比较有影响力的纪录片,比如《我不是药神》?


何流 :确实很少,但这是很好的想法。很多疾病因为媒体传播而受到关注,因为讲了好故事而被大家看到,但疾病的严重程度、对人的影响与知名度关系不大。这让我们看到了公益的随机性,大家并不是基于“科学有效讲证据”的理念捐赠,这些随机因素有时会干扰资源的最优配置。


Q12 :现在有什么好的资讯渠道可以了解国内的慈善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情况吗?


何流每年有很多慈善报告产出,比如《社会组织蓝皮书》系列、《公益慈善蓝皮书》系列等。中国慈善联合会每年都会发布捐赠数据;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也会公布中国慈善榜单,内容是中国前100名捐赠者的捐赠情况;此外, 胡润研究院 、《福布斯》也都有慈善榜单和报告。可以通过这些报告梳理出大致框架,但普遍做得不够细致和扎实。


在国人捐赠动机方面的调查还很少,且方法粗糙,捐赠去向的统计也较为粗略。


https://chinaphilanthropy.ash.harvard.edu/cn


Q13 :了解行业供需非常重要,很多人想去描述供需现状,但由于方法论或资源的限制而无法深入;益盒在做很细致的内容,但这个方向上只有益盒在做,请问益盒的学术支持、来源是什么?


何流 :益盒的项目研究都是学术研究,与各种学术机构、教授等打交道,他们对我们也很支持,帮助审阅我们的研究,所以学术支持是有的。


资金支持来源于独立的捐款人,益盒则客观判断如何把钱花好。目前,国内基金会几乎没有明确的战略,也缺乏资金和专业人员。公益不讲专业主义是时代性的问题,没有人在乎科学和研究。但这很重要,所以需要我们提前播下一些种子。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