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 | 改变公益机构 数字技术大有可为
来源:NGOnews
作者:司子涵
2022-09-20
757



中国正在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以便能尽快构建一个高度数字化的社会,用数据给社会公众或组织赋能。作为不可或缺地社会组成部分,中国的公益领域是否准备好进行数字化转型了呢?


腾讯研究院对 270 家慈善机构的调查显示,66 %的机构表示迫切需要数字化转型,但只34 %的受访者将超过1 %的资金投入到数字能力建设中。这些数字昭显出一个看起来“自相矛盾”的问题:对于有数字化转型需求和意愿的机构而言,资金不足、缺乏熟练员工、缺乏规划以及缺乏员工意识等因素共同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尽管现状似乎并不乐观,但公益机构做出改变的潜力是巨大的。毕竟对于机构而言,通过创新服务、组织结构和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能使其更可持续地提供长期的社会效益。



项目优化



大多数公益机构的项目实施都可以大概分为三个阶段:需求识别、项目管理和评估


首先,利用数学建模、人工智能算法、信息系统等数字化工具,机构可以打破传统慈善项目的束缚,更精准地针对最紧迫的问题设置优先级,以优化资源的配置。


比如,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开发的“全球疾病负担地图”帮助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确保其资金能够到达最需要的人手中。虽然这类地图和数据库可能不是灵丹妙药,能解决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但正如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所言,“这种高精度的洞察力……向政府、国际机构和捐助者展示了他们应将资源和支持投向的确切位置。…… 如果没有好的数据,我们就如同被蒙上了眼睛。毕竟如果你看不到问题,你就无法解决它。”


其次,通过将项目转移到线上,可以显著地降低成本、扩大项目规模并丰富项目场景。数字项目的模式具有传统慈善工作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整合多种资源,以达到大规模解决社会问题的目标。


以支付宝线上公益平台为例,自2016年上线以来,支付宝的“蚂蚁森林”已带动超过6亿人参与其倡导的“低碳生活方式”,为中国森林资源贫瘠的地区收集了超过2000万吨的“绿色能量”用来种植树木。用户可以通过打开支付宝快速访问蚂蚁森林,并通过做出一些日常生活里力所能及的改变,成为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社会大众的一员。


与传统公益项目的模式不同,数字公益的模式通过对参与者的贡献做出即时反馈,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参与的意愿。在数字化转型的公益机构中,持续的影响不仅来自组织,还来自公众。


第三,数据库和数据分析等工具使得公益组织能够对其项目进行更有效和系统的评估,并使结果对公众更加透明。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将其 ESG 的评估过程进行了数字化。从蚂蚁集团、京东物流、蒙牛和隆基最新发布的 ESG 报告中,读者可以通过精美的图表全面了解公司对环境和社会影响,比如排放、资源利用、平等等方面的数据。




机构转型



数字化转型至少能从三个方面重塑公益机构:筹款、影响力建设和组织架构


筹款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公众信任。如今的捐赠者不仅仅依靠他们的直觉和情感来做出捐赠决定,他们通常会经历一个合理的评估过程。因此,为了建立公众信任,公益机构应该向其捐赠者公开捐赠、项目执行、资金分配和影响评估的整个过程。


而数据帮助是这些机构实现信息公开最有效的工具,能显著缓解传统慈善筹款中因为不透明而产生的“黑匣子”效应。比如,爱佑慈善基金会等国内一些组织已经引入了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以提高其信息的透明度和数据的可追溯性。


数字化改变筹款模式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精确定位 — 在保护用户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可以在自己的捐赠者数据库中涵盖他们的捐赠偏好和历史,并提供个性化的项目推广,以扩大捐赠前的外展和捐赠后的服务。这样,慈善机构将有望降低捐赠者流失率并提高再捐赠率。


正如蚂蚁森林的案例中提到的,创建一个在线平台可以扩大特定公益项目的参与者池,并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影响力。在这其中,数字技术降低了慈善机构的传播成本和公众参与的成本,数字平台创造的联系感能帮助更多人成为社会公益的发起者、支持者和传播者。


中国扶贫基金会(现更名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于 2008 年推出了营养餐计划。近年来,该基金会一直试图将其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评论区作为捐赠者分享意见和愿景的空间。这有助于创造一个积极的反馈圈,让现有的捐赠者更愿意重新捐赠,潜在的捐赠者更有可能参与。在这种转变中,越来越多的慈善组织正在构建和增强他们的微信账号的交互性。


组织结构的转变还涉及到改变机构内部管理文件、项目和部门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在员工、志愿者和更高级别的管理人员之间,需要先建立数字化思维方式。这种心态的培养对机构整体对数字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有所帮助,从而减少内部障碍,并有望扩大外部支持并进一步提高了内部的生产力和创新意识。


转变组织结构还意味着减少高度重复和耗时的管理流程。比如,如果能够实现跨部门协作和数据共享,就能很高效地提高公益机构的运营效率。以真爱梦想基金会为例,他们的员工可以通过企业微信一键访问有关客户、项目流程、人员和工作相关问题的信息,因此,该基金会能整合项目不同阶段的信息,打破组织内部的信息孤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后疫情时代的公益生态



数字化转型后的公益领域生态会是什么样子?会是开放、包容、支持和可持续的吗?


理想状态下,未来的公益机构、捐赠接收方、数字服务提供者和政府将都能在数字化慈善框架下更加紧密、开放和有效地合作。依托框架的基础设施和开放资源将会降低门槛,使得中小型的公益机构和公益服务提供者更容易加入,成为数字公益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对外部想要跨界的组织机构和个人来说,他们也将能在支持慈善领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对于全球的公益机构来说,疫情给大家带来的重要启示是,人们应该在被迫改变之前主动寻求改变。


尽管经历了从措手不及到努力适应的阶段,但越来越多的机构已经注意到线上项目运营和人员管理的好处。在国内,无论是公益机构、捐赠者、服务供应商还是政府都需要尽快开展计划,以促进大规模的数字化转型。好消息在于,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出现了越来越多新的研究和讨论,而这些努力都将促成公益数字化转变的发生。


原文标题:Digital technologies have potential to transform charities


原文链接:https://chinadevelopmentbrief.org/reports/digital-technologies-have-potential-to-transform-charities/ 


翻译:袁渊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