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资深媒体记者,顾右左关注公益多年。他认为:对于一家新成立的公益机构或公益机构新建立的团队来说,如果有长远发展的规划,在机构传播方面,有三件比较着急的三事要抓起来。分别是:品牌管理、传播架构、舆情危机应对。其中,首要做的是品牌定位。
“道”与“术”缺一不可。续《你的传播需要什么图片?》和《公益传播,从一篇好的新闻稿开始》后,如何确定品牌定位,制定品牌传播方案?
(本文在原文基础上进行整理,略有删减。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机构立场。)
元旦前,应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鸿鹄计划之邀,为其学员讲课。鸿鹄计划是为基金会新任和后备秘书长量身打造的成长体系,为他们提供一系列课程,当然包括传播。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工作人员邀请我时,我有点吃惊,不知道讲什么。关于传播方法论,我一直在讲一些基础技术,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和机构,但这似乎与秘书长有点距离。不过,对方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基金会秘书长新上任最要紧的事是什么?”
我想了下,说:“开门三件事:品牌管理、传播架构搭建和舆情危机应对。”
于是就有了后来鸿鹄计划的一堂线上课。
01.
「易被忽略的“第一件事”」
对于一家新成立的公益机构(尤其是基金会,更有资金保障)或者公益机构新建立的团队来说,如果有长远发展的规划,在机构传播方面,我认为比较着急的三件事要抓起来。
这三件事分别是:品牌管理、传播架构、舆情危机应对。
首先谈品牌管理,这其中首要做的是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件事,但我认为它恰好是排在第一位的。
关于品牌。质兰公益基金会的陈楠写过一篇文章《战略、品牌、传播策略,傻傻不清楚?》,其中谈到了品牌的基本概念,我基本赞同,因而我就直接照搬此文的内容。
首先,此文引用了商业领域对品牌的一种定义:
品牌是存在于客户心目中的稳定、一致、积极的联想……人们对于品牌的体验不仅仅是功能性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还包括感受与联想。
——WendyGordon,
MarketingandResearchToday
接着,谈到公益领域的品牌:
“对于公益圈,品牌需要说清的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借助品牌的定义,能清晰地告诉受众,你的机构或组织在大的生态位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在解决什么样的社会问题,缘何这个问题成为了你的使命,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以及其中你的理念是什么。”
假如基本认同这个品牌的定义,那我们可以看到:
一、商业品牌与公益品牌在基本涵义上是共通的。公益机构要提供产品服务,也要说清楚自己的使命、理念和方法,想办法增强受众(受助对象、倡导对象)对机构品牌的感受与联想。
二、品牌与使命、愿景相关,所谓的“保安三问”所涉正是机构存在的终极问题。因而,对于公益机构而言,品牌并非只是传播要解决的事情,它在工作体系中的生态位是最高层级的,一定程度上是源头的一部分。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思考这些问题:
所谓“铁打的基金会,流水的秘书长”。一任秘书长,任期最终能留下的价值是什么?当新的秘书长走马上任,前任的管理模式和工作体系有可能会被全盘或部分否定,然而,机构的使命、愿景不会轻易改变,对品牌的强化不会轻易被抹去。
品牌的强化或许体现在项目成效上。例如希望工程,其在上世纪90年代产生的巨大价值不会被忘记;或许体现在机构视觉上,例如人们对“母亲水窖”项目贫困母亲在干涸土地上挑水的照片印象深刻;或许体现在行动上,例如绿色和平在海域与捕鲸船对抗……但前提是,机构有相应的品牌定位,它决定了你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
“我们的品牌是我们组织最大的资产,它将每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分会首席执行官
马西亚·马什(MaciaMarsh)
品牌与管理高度相关。假如在“开门”之初对品牌进行定位,那么,后续的工作如搭建传播架构、舆情应对等,都会省不少力,机构内部及相关方的传播参与机制也会更加健全。
然而,现实是,这“开门第一件事”往往被忽略,“门”是关的。
02.
「我所认可的IDEA原则」
公益机构的品牌与商业的品牌在基本概念层面相通,但并不意味着两者是一回事,毕竟两者性质不一样。那么,究竟有没有专属于非营利机构的品牌论述?答案是有的。
我搜集了相关资料,较为认可的是IDEA原则。这里推荐《社会创业家》杂志2012年12月,在其封面专题转自《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的《非营利部门品牌管理中的IDEA原则》(文/娜塔莉·凯兰德(NathalieLaidler-Kylander)、克里斯托弗·斯通(ChristopherStone))。
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地指出,越来越多的非营利机构,其品牌战略已不再局限于品牌筹款,而是“探索品牌更为深远和战略性的角色——既可以推进宏大的长期社会目标,又可以加强组织的能力、内部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我之所以推崇IDEA原则,是因为它清晰地描述出品牌对于非营利机构的重要作用,其中一个要点是:“机构内部定位与外部形象达成一致,并符合机构的价值观与使命。”也强调,通过内外部达成一致的路径建设品牌。
它用“品牌之链”的概念定位了品牌的位置:“品牌嵌入机构战略,而机构战略又嵌入机构的使命和价值观之中。”
IDEA原则包含品牌整合、品牌民主、品牌伦理和品牌亲和力。(编者按:「公益品牌 IDEA」的概念框架,其 4 大原则分别是:品牌整合(integrity)、民主(democracy)、伦理(ethics)和亲和力(affinity)。)我最为欣赏的是“品牌民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发达,一家公益机构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完全控制自己的品牌。在这一背景下,品牌民主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品牌管理方式,提倡参与式的品牌管理方式。
它将对机构品牌的规范性表述作为基础,鼓励员工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诠释和表达。
换成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品牌不再只是领导和品牌部门的事,而是与每个员工紧密相关。民主,意味着大家都参与,因而每个人都是品牌的体现。这也是“机构内部定位与外部形象达成一致”的重要实现方式。
举具体的例子:
以南都公益基金会为例,该基金会通过IDEA原则进行品牌定位,内部有一本“品牌白皮书”,其品牌内涵有有3个关键词:民间立场、专业素养、创业家精神。
这3个关键词可以对应到每一位员工身上。无论是决策者、项目执行官员、财务、行政,都应当且可以体现出这三者——
假如你是资助的决策者,那么,你是否站在民间立场上?资助是否是专业的?资助的实效和创新在哪里?
假如你是财务工作者,有没有为民间公益机构中的资助对象提供便利和帮助?是否具备专业的技能?是否创新地解决了某些实际问题?
假如你是……
这一切,与品牌相关,也与管理中的决策、考核等紧密相关。因而,品牌管理可以内化到机构管理之中,成为所有成员的某种“共同契约”。
在南都的品牌白皮书中,对内传播被称为“活出品牌”。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之下,员工可以在品牌基础内容上进行个性化演绎,向外界交流和传播机构的使命、战略、工作以及价值观。因而,在调研出访、行业会议、伙伴合作、发布信息等多个方面,机构的品牌有了多个传播的“触点”,能更好地散布机构的品牌内涵。
对外传播被称为“传递价值”。品牌民主并非只与内部管理有关,它提倡品牌民主的机构既不监视其品牌的使用,也很少打压未经授权的品牌图标,而是采用参与式的品牌管理方式。
03.
「如何制定品牌传播方案」
并非每家机构都具备制定品牌白皮书的资源和条件,我认为,制定一个品牌传播方案是可行之策。
我把它称为“方案”。这不是一个文件,而是包括品牌描述、传播策略、路径方法等在内的一套传播机制。君不见政府发布政策以“方案”“意见”为题,也是这么个意思。
如何制定品牌传播方案?要从品牌定位出发,可以依据IDEA原则进行尝试,也可以依据其他理念和经验摸索方法。我非品牌专家,仅从个人观察层面建议,应注意几个重点:
一是借助专业团队的力量进行此项工作。
二是借助商业领域品牌定位的方法,体现非营利机构特点。
三是需调研和反复讨论。
调研要搞清楚机构所处的传播环境是什么样的,掌握机构内外部对机构品牌及传播的认知状况。
例如,通过对行业中的对标机构进行桌面调研,分析彼此的异同,通过多方面对比,助力自身传播策略的制定。
假设你所在的机构是一家基金会,那么,可寻找该领域或行业中体量、业务、运作模式类似的其他基金会,以及影响力在一个级别的基金会进行对标,通过桌面调研看看这些伙伴们如何开展传播。
又如,通过对机构内外人员的深度访谈,搞清楚机构的品牌形象如何、内外部认知是否有差异等。仍以基金会打比方,可以访谈机构领导人、理事会成员、项目工作人员、外部合作伙伴、媒体伙伴等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获知他们对基金会形象的认知以及期待。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要素。
只有了解清楚自己在内外部、行业中的“位置”,才能在此基础上做SWOT(S即优势;W即劣势;O即机遇;T即潜在威胁)分析,进而对品牌传播方案的制定事先有一个清晰的、共性的认知。找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这件事做得越详尽和系统,就越接近品牌白皮书;反之则能形成一个品牌传播方案的总述。
至于制定机构传播策略,应清晰地定位受众、设立传播目标并规划如何实现。要知道,面向政府机构、捐赠人、合作伙伴和泛公众的传播策略是不一样的。当然,品牌传播的受众往往不止一类,但受众是有主次的,据此分配传播资源有助于形成精准的传播策略。
传播方案如“母体”,传播策略据此而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点和方法。这就需要下一步好好地规划了。
此外,建议全员参与梳理品牌传播的核心信息,搭建“核心信息房子”,将品牌与业务融合为一体,并形成传播手册,这也有利于对外传播时统一口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