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公益慈善行业作为社会资源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参与角色也在数字化浪潮下不断调整和转型,其中不乏一些积极行动的组织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本场平行论坛梳理了数字化发展过程中,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清单、如何明智且高效地选择外部供应商、如何梳理业务场景与需求等。
公益慈善行业的数字化现状
张松 Thoughtworks 中国区总经理
数字化思维有七个关键特征:客户共情、成效导向、快速响应、创新型文化、数据驱动战略、低摩擦组织治理和科技重构业务。对于客户共情,以公益行业来说,受众人群、捐赠人群、志愿者人群等都可以看作为客户。
如何围绕不同人群进行端到端的产品设计,让参与者能够深度参与,增强我们在数字化领域的用户粘性?由于社会领域资源有限,行业服务需要结果导向,但我们也有思维定势,将自己想做的事情当成需求,如同拿着锤子找钉子。如何避免这种思维定势,面向服务对象产生真正成效地设计工作,并且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反馈,将相应结果用可靠度量的方式反馈给我们的干系人?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很多社会组织有宏大使命,但是做计划和创新的时候,建议小步快走,不断验证不断反馈,以实验者的心态做我们的社会实验,逐步达成最终愿景。同时,打造扁平、自主,让每个一线参与者都有非常高的热情和驱动力来完成使命的组织模式,是未来当我们的社会活动规模化、我们的视角更为长远时需要关注的。
如何借助数字化做好透明化建设
方峻 爱德基金会秘书长助理
爱德基金会在数字化转型上的探索,尤其是数字化对基金会发展的帮助:
一、提高效率。面对千万笔捐赠,无数字化前需要手动分账,有分账系统后,只需1人1天的工作量。同时能非常便捷地带来数据分析结果。
二、协助做项目管理。以E万行动项目为例,可以将受益人资料、资助后后续的反馈等都放进平台中,不怕丢失。
三、有助于信息披露。新版的官网会实时更新捐赠数字,不用工作人员定期人工更新。
四、提升捐赠体验。爱德基金会于今年7月开通电子票据系统,为江苏的第一家。
那么如何实现数字化?官网、财务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和品牌项目管理系统等应处于考虑和实施的优先级;捐赠人个人中心、OA系统、合作伙伴维护系统等是进阶级;如果是公募机构的话,可以考虑分账系统和电子票据系统。
如何部署机构数字化?分四个步骤:(一)梳理机构的管理流程;(二)确定需要数字化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优先级;(三)选择实现方式,如购买现有产品或者定制化开发;(四)实施、使用、迭代。
对过往经验,有四点:需求明确、统一规划、分布实施、坚持使用。
一家定位为资助型的公募基金会8年数字化转型之旅
鲁梅花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助理秘书长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于2014年开始布局数字化建设,目前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的工作:
一、运维方面做好基本保障,如业务管理、对捐赠人接口层面基本的运作、互动和披露等;
二、定制方面,评估业务部门、合作伙伴等在实际场景中产生的需求;
三、赋能方面,对合作伙伴和同事进行能力建设相关培训,提升大家对数字化思维的认识;
四、创新方面,会根据新的战略规划进行新的业务探索和突破,这些都需要技术的支持。联劝的数字化转型也在数据端、运营端、业务端和决策端取得了成效。
机构进行数字化建设时,有四个方面的关键点:
一、明确目标,区分主次。要针对自己组织所处的生命周期,其现阶段的需求和特点来设计相应的重点;
二、结合基金会的核心业务与战略;
三、持续、稳定的预算投入。
四、成效评估。针对8年来基金会数字化建设的相关经验,技术只是工具,应当为创造价值而服务,具备数字化思维的不应仅是个体员工,而应当是整个组织。同时,经历阵痛是正常的,业务端+技术端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公益组织数字化转型:河流守望者, 从湘江到全国
刘盛 北京守望者环保基金会秘书长 绿色潇湘发起人
随着河流守望者行动网络的扩大,绿色潇湘从2016年起经历了规模化探索的三个阶段,从品牌到产品再到互联网工具(如小程序)。其业务数字化建设在2017年开始启动,要求实现公众化和在线化,降低参与的专业门槛,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对于数字化的成果有如下几点:网络伙伴呈指数级增长、重建行动网络、转型为互联网公益团队、有更加多元的合作伙伴、有稳定的产品开发与运营能力。
基于过去的实践,有几点经验: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中打造MVP,有些时候不是技术要求有多高,而是需求搞不清楚、说不清楚;项目负责人自己担任产品经理,要“跳下水”学游泳;团队能力匹配比团队共识更重要;团队的数字化思维和业务数字化同期推动。
同时,对于业务很清晰的机构来讲,数字化的难度不止在资金上,还体现在认知的转变上。在整个数字化过程中,时间的浪费比金钱的浪费更让人难过,那些信任和坚持可能在时间中被消磨掉。小步快走、及时迭代会节省时间,但若人的认知没有跟上脚步,时间依旧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浪费掉。
公益行业数字化探索
虞琦 杭州映派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
数字化应该上升为长期战略,获得理事会支持至关重要;实施数字化必须找专业、靠谱的数字化人才和团队;顶层设计很重要,要先做好整体规划再分阶段实施。
基金会主要有五大类业务领域:信息披露、资金募集、业务运营、项目管理和关系管理。后两者难做成通用化的产品,要三思而后行。
不同基金会的信息化没有统一的标准,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而走的。在规划发展战略时需要注意:罗马并非一日建成,数字化建设会是个长期的过程。要优先解决最核心业务问题。不要把业务问题抛给技术;不要希望业务人员能理得清楚需求,技术需要使用业务语言去沟通。理清楚业务流程需要业务和技术共同努力。对于一些不成熟、可变性比较大的业务,用手工去操作会更划算一点,没有必要一定要把它做成软件;要防止整个业务流程过度复杂。由于信息化对人有更高的要求,需规划人力资源,同时信息技术是服务业,也需提前规划软件系统的运营维护。
强调三个重点:要重视网络信息安全,需要靠谱的信息安全保护方案;要重视个人隐私信息保护,遵守法律法规要求是底线;数据是财富,重要数据存储需要有个完备的解决方案。
公益数字化的实践与行业观察
谢栋 NGO2.0秘书长、技术总监
将数字化分为三大类:组织的数字化,指向内部管理,例如项目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产品的数字化,指向产品服务;传播的数字化,指向大众影响力。
数字化和信息化区别在于,信息化强调内部管理,数字化包括整体服务、业务系统、产品等所有的东西,是融媒体概念,而且包含行业融合和跨界。
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中,公益组织的需求调研排序第一的是筹款管理,包含筹款人管理,其次是项目管理需求,第三是传播管理。在进行数字化规划时,要注意匹配战略规划,发现和判断运营管理活动中最为紧迫的问题及对数字化的需求;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专业化解决方案;在实施时要分清轻重缓急、分阶段实施。
当组织没有过多资源时如何进行数字化规划?简单来说,从组织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先设计最小化可用的产品,同时注意这个系统和项目跟组织的战略是否吻合,以及能否与已有系统联合起来。
圆桌讨论
在第二部分的圆桌讨论环节,嘉宾们回应了一些公益机构对于数字化转型比较关心的问题。
1、机构管理和项目管理中如何应用数字化?
方峻:一、机构决策层要重视数字化的工作,决策层的支持程度决定数字化的效果;二、专业人做专业事,不能降低对数字化的期望;三、明确需求,将对数字化的多方面需求进行排序,逐步实施;四、有持续的投入,后期需要不断跟进、迭代需求;五、所有参与人员学会使用数字化的工具。
2、公益行业数字化的过程中哪些是阻碍因素?
虞琦:一、缺乏专业人才。不能因为资金资源的限制就降低数字化的标准,找到靠谱的团队或者供应商很重要;二、缺乏行业标准,可变性大。资金管理、项目管理都有些随意,没有行业通用性的标准。三、缺少资金投入。数字化是需要从理事会的角度支持这个事情的,投入是长期的,不是做了软件就能解决。
3、网络欠发达地区的数字化怎么做?行业协同怎么做?
谢栋:“网络欠发达”我的理解可能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说这个区域本身属于不发达地区,第二个的话是指这个区域,经济还行,但是互联网行业不是很发达。从我的角度出发,第一要看组织本身的需求,如果是刚需,再去找解决方案。外地的供应商也可以网络协同,重要的是你找的这个人对你的项目、业务是否熟悉。而更高层面的协同则是如何找各类资源。比如互联网大厂的项目,不仅是申请项目,而且是资源链接。
4、怎么去识别需求?公益行业理想的数字化是什么样的?
张松:比如依靠设计思维,需求的收集者、分析者通过同理心、共情的方式看最终的用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最佳体验是什么、使用产品时最有可能的障碍是什么,但这也不能100%解决问题。分析需求难免陷入偏见,有时会把解决方案当成需求,或者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当成客户的需求。有时用户也未必知道自己的需求,只是有直观的感受。同时,场景切换后有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我们不认为会有理想的状态。数字化的过程像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流畅度和使用语言的目的和场景有关。不同维度下,如企业架构的平台化的搭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智能驱动业务等, 其流畅度是跟当前业务发展策略、优先级有关的。
5、如何寻找到最合适的工具来运用?
刘盛:我们做过网站,守望者们可以报名、交流,但上线三个月后就不再使用了;“巡河宝”也有管理系统,但是之后只有两家伙伴入驻。后来我们提倡使用“工具”而不是平台,因为工具简单,对方愿意用就够了。APP的功能强大,越做越多且复杂,花费了很多金钱。但小程序的试错成本较低,程序简单,“没钱也成了优势”。同时要定时间,三万块钱的工具一定要两个月内上线,逼着把功能做简单,早日上线。至于有些内部管理系统用别人以及成熟的就好了。
以上是本次分论坛嘉宾们分享的重点。
数字化这趟高速列车已停靠在我们的面前,作为对社会资源进行第三次分配的公益慈善行业,我们这些一线的实务工作者必须要牢牢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虽然有句话说:只要行动起来,永远都不迟。但是现实是骨感的,车子不会永远等着你,我们需要及时上车、借着列车前进,而不是一直用传统的马车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