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魏晨:区域公益生态更重要的是赋能体系
来源: 南都公益基金会
作者: 魏晨
2021-05-19
965

 

“评价公益生态有三个基本标准。”5月11日,在首个“南都基金会开放日”活动上,江苏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副院长、乐仁乐助社会创新机构联合创始人魏晨分享了他对构建区域公益生态的观察。

 

三个基本标准为:

 

1、纵向的四条生态链指标,政社生态链、基社生态链、社社生态链和跨界生态链。

2、在地性,横向链的六条指标,在地整体利益交换度、价值的共识度、未来的共生度、当地的制度保障度、文化传播度和机制共建度。

3、区域公益生态的有机性,包括:活力度、动力度和变革度。

 

魏晨还表示,“区域公益生态链不是钱链,生态系统也不是钱的系统。更重要的是赋能体系。”

 

魏晨给大家分享的主要是区域公益生态的观察,主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生态链肯定不等同于钱链(并不是钱的链条),而生态系统也不等同于一个“钱的系统”。

 

二、我们谈公益生态应该明确一个东西,即我们怎么去评价区域公益生态。在我的概念里,有三个最基本的评价标准(评价的一级指标):

 

第一个标准,纵向的生态链指标。简单来说,就是区域公益生态在整个公益生态链条里所处的位置。当我们走访了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华东、华南地区以后,发现和我以前的认识是有很大不同的。生态链有很多条,一个地方并不是只有一种生态链。

 

举个例子,第一条政府购买服务形成了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或社会领域力量之间明显的上下游链条,可以称之为“政社生态链”。

 

第二条,基金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生态链条,可以简单地称“基社生态链”。

 

第三条,社会组织面对社会化的上游链条,有可能自己去筹款,我们把它称之为“社社生态链”。

 

第四条,是“跨界生态链”,不仅仅是社会组织、基金会,还是在社会领域中的主体如企业、社会大众,甚至党群口等做公益的生态链。

 

这是我们在区域公益生态观察里看到的四条纵向生态链条,即政社、基社、社社、跨界。

 

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的主轴生态链。如长三角地区,江苏的主轴生态链是政社生态链,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是非常紧密的,资金也比较大;而浙江会有所差别,它的社会组织社会化动员能力比较强,社社生态链比较强大。

 

所以说,不同的组织在不同的生态链中的位置是不同的,这样就构成了我们做出公益生态评价里很重要的两个指标,弹性指标和刚性指标。

 

不同区域中,有的地方可能这4条生态链都很强,社会组织就处在一个共同的上游链条中,当地的公益生态是比较刚性的。

 

我们看到有的区域生态链中,在4条生态链中,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比如政社弱一点,但社社很强,就构成了弹性的公益生态。

 

因此评价区域公益生态的时候,不能用一种评价标准,一种发展模式来评价。不能说每个区域都要有枢纽组织,每个地方都有基金会这样头部组织发挥作用,每个链条中都有不同生态运行法则。同理,不能认为政社合作的政府购买就是造血能力不强,社会化动员就是造血能力强;某种意义上,具备响应政府购买服务的能力,就是政社生态链中造血能力。

 

第二个标准,区域生态链我们要评价它的在地性——横向的生态链指标。

 

前段时间在山东,看到山东很多区域性、在地性生态系统非常强大,我把它看作几个维度,即横向生态链的几个维度,包括在地整体利益交换度、价值的共识度、未来的共生度、当地的制度保障度、文化传播度和机制共建度等6个指标。可以看到其实在一个区域当中,有很多类似于“公益集团的发展模式”,以及具备“六度”的区域公益生态。

 

在当地,他建立了卓有成效的利益(不仅仅是物质利益)交换机制,价值动员机制和共识形成机制,共生未来的公益生态目标。在地政府给他很多的制度保障;在文化传播上,在当地有很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最后共同形成了在地的一整套公益链条整合系统。

 

4条纵向链和6条横向链,构成了我们很重要的观察区域公益生态的一个框架,当然,这种框架是一种静态的。

 

如果我们用动态指标,会看到第三种评价的指标,即评价区域公益生态的有机性指标。

 

这个区域生态有没有活力,有没有动力;有没有变革机制,这些都决定了有没有能力实现自主变革,我概括为三个度:活力度、动力度和变革度。

 

以这样指标我们去观察区域生态,行业的基础设施也好,行业发展也好,有些区域生态是特别有活力,内生动力特别强,不需要外来的资源的投入。换句话说纵向链条即使不强大,上游资源即使不多,内在的动力、活力和自我变革的能力强的话,区域公益生态发展都比较高。

 

三、用三个一级指标来观察县域公益生态

 

纵向的生态链和横向的生态链,再加上生态的有机性三个一级指标,构成了我在评价区域公益生态上主要观察维度。

 

我们从观察当中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的区域生态呈现出非常多元化的区域公益生态模式和不同建设办法。这种区域性的建设办法,我们会看到很多县域的公益生态远比想象得要强大。

 

在纵向生态链中,既有基社生态链中基金会资源,又在社社生态链中具备很强动员能力,在政府购买服务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建构出较为优良的生态链体系。同时,在地优势使得该地区的区域公益能够拥有较好的政策与制度保障、拥有众多跨界合作方面的资源,这样的组织明显在纵向链条上接近于比较刚性的位置,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区域公益生态链条。

 

在横向生态链中,你会发现它跟在地的企业和在地老百姓是有共识的,甚至与在地的政府有一种价值的共识。做得好的区域生态的建设,政府的官员参与度非常高,不仅仅是政府的支持,实际上是政府官员和区域生态组织之间的价值共识。

 

除此之外,在未来共生领域、文化传播领域、机制共建领域这个区域公益生态都很强大,实现了地方性公益生态的显著成长,我们有时候会把这种发展模式称为“公益集团的发展模式”。

 

他们区域公益生态的建设办法是在在地谋求合理的利益回报和螺旋合作机制,建立区域性的公益价值共识,面对未来共同解决面对的问题,与利益攸关方协商,共谋发展、共建机制、共享文化、共治与发展区域公益生态。

 

在生态有机性方面,县域公益生态的自我革新、自我成长以及动力的成长是非常强的,在很多地方体现得非常明显。

 

从以往经验来看,区域公益生态链不是钱链,生态系统也不是钱的系统。不论纵横向生态链还是生态的有机性,不能依靠单纯的钱来解决,更重要的是赋能的体系。简单来讲,这个公益能量包含人、事、物的集成加上价值与知识五个方面。

 

讲得复杂一点,就是钱+人+技术+知识生产和传播+管理+社会价值赋予+项目化的操作技术等等的东西,构成了系统里相互影响,促进整体大于集成的结构形态。从这些角度出发,才能推进区域公益生态的发展。

 

南都基金会的区域公益生态建设支持项目,包括湖北和山东的试点,我想最关键的地方是赋能区域生态。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坦率来说生态里没有钱也是不行的,但是有了钱也并不是万能的。赋能生态很重要的(或者说首要的)是建立生态的内在的动力成长机制,以这个为出发点,推动纵横向链条和生态有机性成长。

 

怎么把能量传递过去,形成一个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的动力生态机制?

 

这种支持是特别重要的,而不是钱的支持,相当于在沙漠中需要支持一杯水,在酷热中需要支持一只冰糕,在发展当中我们需要雪中送炭。更为重要的是动力内生的能量,我们赋予相互扶持的生态建设价值更为重要。

 

整体讲到区域公益生态的评价和建设办法,我们通过观察湖北、山东区域公益生态,相对来说,可以看到很多组织在纵向生态链条,在纵向四条链条中都处于很强的生态位上。

 

在横向生态链的六个度上,跟政府是价值共识,跟老百姓之间有共同的解决问题的机制,有共同的社会动员机制,有传播能力,强大的韧性,强大的内在动力,成长机制和价值动机非常强大。

 

我参加过南都基金会很多次活动,有一个伙伴给我非常强大的能量。我曾经问过一句话,如果没有钱了这个事情怎么办呢?因为我碰到很多组织都认为没有钱就崩掉了,那个伙伴给我讲了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没有钱我自己也可以做下去,我做这个事情本身就不是为了钱。”这个时候我发现,内生的强大的动力机制、价值动力才是最为根本的公益生态基础。

 

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观察的角度上来讲,从结构化的角度看生态链和生态系统,更为重要的在区域公益生态建设当中赋能生态,抓住根本,建立生态的内在动力成长机制才是最关键的。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