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公益组织需要去竞争,需要去进化
公益行业的发展呈现马太效应,资源往往汇聚在头部的小部分机构,而更多小型公益机构的发展却越发困难。
但这也情有可原。我观察到很多中小公益组织,仍然只是把自己做的事描述清楚了,没有任何创新可言。其实船小好调头,越小的组织形式就越灵活,越有优势去创新,可惜的是没有用好这个优势。
公益行业存在一个独特的现象,创新往往是头部公益机构在做的事,而众多中小型公益机构只是安心本分地完成常规工作,看上去一片静谧和谐的样子,这对存在来说是足够,但就发展而言却远远不够。
同时,公益行业无压力、无限制的优势也没有被很好利用,一些机构反而产生了“无动力、无能力”的弊端,没有修炼出能力,没有利用好红利。比如在传播方面,商业的跨界营销、产品联名都快被玩滥了,反观公益界,却只有一些头部公益组织涉足。
公益组织有文化精神资源的天然优势,却没有在大众心智中形成高美誉度的品牌和IP。公益组织容易形成较强参与感,却少见能拉动广泛传播。但这些在商业中是高价值的资源,发挥空间不可估量。
在商业战场中,如果中小企业太固守自己的原有产品,就会被行业淘汰,被竞争压垮。而创新,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博弈的命门,也是自身发展壮大的希望。商业发展至此,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认识到了创新才是自己的机会,开始主动开拓新市场,创造新产品,这些都是臃肿的大公司难以注意、难以资源兼顾的。最终,马车被汽车淘汰、科达被数码相机淘汰、诺基亚摩托罗拉被智能手机淘汰,音乐商店被在线音乐平台淘汰。
诺基亚CEO奥利拉在被收购时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我们输了。
没错,公益组织的优势是无私合作,但我认为这个时代,竞争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因为这个行业已经不再年轻,积攒了太多诟病和认知偏见,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让公益机构们不得不同台竞技。
微观机构如果没有竞争,行业整体就难以进化。竞争,会淘汰无价值、无特色的机构,淘汰无能、吃干饭的从业者。竞争会让特色和创新更多地迸发出来,去替换一些不足和弊端。尤其是公益行业,不良事件和诟病,对整个行业造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如果公益行业更迭进化的速度赶不上负面影响沉淀的速度,整个行业就会萎缩。
竞争什么呢?一是竞争人们的心智和决策。二是战略瞄准到更高层面上去。
有一大片广阔的海洋,是那些行业外的潜在人群。他们有更大的规模基数和能量,但心智记忆被以往的公益机构形象所占据,仍留存着老套和偏见的认知。因此需要以创新去颠覆陈旧认知,去与旧公益竞争,才能不让人们接触机构时立即感到乏味和怀疑。
当然公益机构也要竞争资源,需要从小区域、小地方上升到细分领域,甚至整个行业。单慈善机构而言,中国就有近6千家,而仍有很多小型机构的主要特征标签就是“地域城市”,都叫着XX市蒲公英公益社团、XX县助残中心,本质只是在各自的小地方做着相同的事,获得的资源支持自然来自本地。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行业分化的状况愈发明显,它们没有特色去吸引到更上一层级的资金、资源,比如众多基金会、线上人群等。而且当本地政府和企业资源不足,或不关注小公益机构时,它们的日子必然不好过。
这在商业战场中其实非常普遍。如果一个领域的企业的产品同质化,必然会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同时,众多本地化的小型公益机构就像是传统的线下商铺,当淘宝电商兴起时,最大资源方及消费者人群,必然会被其竞争割据。2015-2017年是电商发展最迅猛的几年,也是传统线下商铺日子最难过的几年。
这个规律是相通的,问题是,传统线下商铺可以加入淘宝走上线上经营,但本地化小型公益机构能加入行业头部机构吗?
如何改变?小型公益机构也需要有自己的差异化特色,形成竞争优势。进而更有效的改变用户看法、更精准地获取资源和提升实力。
需要公益从业者具备更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深刻了解人群,培养战略眼光。也需要这个行业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和土壤,形成更成熟的生态,也能让各种各样的资源得以呈现。比如各个细分领域的数据和报告、比如能联系到一些不知名机构的沟通平台,比如能够监督和管理不良现象的人力,等等。
当缺乏动力时,这些都无从谈起。动力不是只能来自资金,任何时候发展的突破口也不会是资金,以动力为第一步改变的突破口足矣,而动力就来自于大家的热爱和行动。
二、公益机构需要对价值链重新思考
商业世界中,任何事物都可以换算成金钱来计算投入产出,公益不是不用注重“投入产出”,而是可以使用另一种不用金钱来衡量的投入产出——价值。在灾害救助、扶贫支教时,我们的行动和捐款都对目标对象产生了价值。
也许你会问,这些都是对外界、对目标的“产出”,而对自身的回报产出是什么?
一些人认为本来就是没有自身回报的,对个人来说是“无私奉献、为爱发电”,有些戏谑自嘲的意味。而对企业来说,大部分情况下可能也只是少量的传播价值。
这就需要来观察一下价值链了。
商业世界是供需双方组成的,一买一卖形成了最简单但强有力的价值链关系。且随着商业的进化,价值链的每个环节都发展成专业化工作,也形成了规模产业。比如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链上,已然增加了品牌、服务、体验、支付手段等溢出价值环节。而单从渠道环节上,就有电商、自营店、分销经销等多种手段。每一个手段的产生,都掀起了一阵进化潮流,甚至产生了相应的新产业。
反观公益行业,抽象来看,主要由三方构成,支持方、组织方、服务对象,数量由2变为3,却使得价值链更复杂且更薄弱,甚至缺失收获价值的环节。
一些中小型企业也会主动组织员工参与公益献爱心,比如去敬老院、助残中心帮忙,带去一些慰问金或米面油。但老板的直接出发点可能只是“别家公司也做了”、“民政局督促”,事后把几张活动图片发布到阅读量只有50的公司公众号上,老板心里可能也在嘀咕这存在感刷的值不值。甚至有企业,非常热衷以公益活动的形式搞团建。多好的事!又没有花多少钱,形象也不错,放在周六又不耽误工作,全然不顾员工心里的不满。
公众、企业和基金会会以捐赠资金的方式支持公益,但那些被服务的对象们,能否为其产生更多正向回馈呢?被捐助的贫困户们,除了一声谢谢外,能否让捐赠者看到更多感恩?被助学的小朋友们,能否在长大后知恩图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馈?这一点上,阿里公益就做的很好,种树项目中每一棵都和捐赠人挂钩,并且经常反馈树苗情况和价值,这些细节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激发更持久的热情。
因此我认为,目前公益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样把价值链打通与强化,尤其是价值回馈环节。一两次的无私奉献,当然谁都不会计较得失,但只有价值链合理才可持续,可以正向循环,甚至形成比商业更强大更有特色的价值链。
三、公益的低门槛和高门槛
在人们认知中,公益是和“免费”划等号的,门槛很低。现在很多青年在学校中会有几次公益活动经历,有的也参加过志愿者,手机上也可以直接几元捐款。
但上述较低的只是参与门槛,公益的认知门槛并不低。现实中很多公益事务是难被大众分清的,如企业做公益活动的目的是否是变相盈利?怎样的不收费才是公益性,而非冲着获取流量?志愿者是否就是廉价劳动力?
要深刻分清公益与商业的界限和区别,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仍然有难度,又如何去正确选择?更别说搞明白自己为什么喜爱公益了。
因此公益行业的另一个问题是:参与门槛很低,但认知门槛很高。
认知决定行为,尤其是非常依赖个人意愿的公益行业。这个问题必然会影响人们参与公益的深度和持久度,进而影响行业的扩大。近年来公益丑闻频发,很多公益人可能都会对行业产生质疑和担忧,又如何号召更多圈外人参与进来?
我们观察者是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谈发展,自然是更希望发挥公益从业者和参与者的力量,这些才是带动大众参与的核心。希望公益从业者、参与者不仅低头做事,还能摇旗呐喊。不仅安分圈内,还能踏足更广阔的地方。不仅自己对公益认知深刻,还能让更多人也搞明白。
四、保持调性
价值3万的古玉放在菜市场上只能卖5元;雪中送炭可暖三冬;限量版往往会被珍藏。实物尚且如此,富有无形价值的公益是否更应该追求良好的调性?
调性就是外界对价值的评价。在为贫困者捐助时,要让受助者知道这些资金也是普通民众的辛苦劳动所得。在到偏远地区支教时,希望小朋友们的感恩之情能绵延多年。我们在提供免费公益活动时,希望参与者明白我们本可以不做这些事,看到为了争取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认知,在行业发展中越来越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对人们来说,越被认为高价值的事物才会越有争取欲望,否则太容易获得也不会被珍惜。公益提供的更多是无形的,更需要保持调性。有一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就是一些公益活动没有门槛而令人不屑甚至怀疑,一些资助因为缺少了主动求助的环节而不会被铭记。
并不是说调性就是要收费、限制与歧视,而是把公益价值外显出来,让外界重视。很多时候不是事务本身有高价值才有用,而是被别人认可有高价值才行。比如我们在发起公益线下娱乐活动时,并不只是无门槛的免费参与,而是需要参与人写篇心得帮助传播,或者回报一次志愿服务。比如在面向公众筹款时,为每个人提供更多的精神回报和长期荣誉价值。
调性也意味着优先保持质量。为什么要重视质量,因为在规模扩大时,势必会出现总体质量下降的弊端,尤其是现在业内有很多人在倡导规模化,更要谨慎审视这一问题。公益的特点就是小众,因为小众所以纯粹、简单、专业,但如果没有质量保持下的规模扩大,可能会面临被出现的弊端所反噬的危险。
五、参与公益可以获得善良
参与公益会赋予我们善良。我一直认为善良不是生而存在的,并不是说人性本恶的意思,而是指善良是要手动获取的,因为,善良是外显物质,就像知识一样,我们学习过才能拥有。
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善良的,实际上真是这样吗?打个抽象的比方,有两个人,第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是善良的大好人,平时确实也没有使坏的想法,但却经常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语出伤人,也没有注意到自己一些行为让周围人感到不满,通常会被认为是“情商低”。第二个人呢,可能经受过一些心理阴影,甚至产生过偏激的想法,但他这一生却用理性意识把自己的语言行为控制的很好,对他人言语温和,也有过很多次无私帮助的行为。
请问,你认为前者和后者,哪个更符合善良标准呢?自然是后者吧。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这个比方可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更有很多两者兼备的个体更完美地符合善良标准。但矛盾呈现时,我们才能形成清晰和正确的判断。实际上,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更多美化和包容,与其“自我感觉良好”,不如去参与公益获得善良,就像去学校获取知识一样,坚定而自然。
有什么实在好处呢?
善良的价值一定会超出想象。很多人的心理想法很巧妙,自己可以伪装善良,实际行为仍秉承利己主义。但是谁又能避免与他人社交、合作、结婚呢?我们希望自己身边的人是善良的,自己未来相伴一辈子的老公老婆是善良的。但人以群分,相似的人才更能彼此认可,这就是一种因果循环。我们想要遇到善良的人,首先要成为善良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公益可以成为信仰。这也是公益给我安全感的原因,当我知道身边某人有公益参与经历,自然会对他更多认可。
因为善良,所以有了真实、纯粹、信任。
六、公益是向上的,可以获得正能量
社会上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普通人想出头也更加难了。悲观厌世,丧文化和自嘲也在青年人中流行开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央视也有抑郁症致死率仅次于癌症的新闻报道。这些是事实。
但同时,我也观察到一些无病呻吟的现象。尤其一些社会小青年多会有的一个毛病,认为自己越把这个世界描述的黑暗,越显得自己成熟和见过世面。
这不就当年盛行的咪蒙行文套路吗。
抽一口烟,叹一声气,那画面简直了。仿佛其他人都没他知道得多,这世上的苦都被他一人担了一样。在学校的时候主张学习无用,成绩好的以后要给学渣老板打工。进入社会后,会说打工太累没意思,做生意风险太大都是坑,朋友没有真心都要防备,异性又挫又现实。甚至会追求一套属于自己的观念体系,通过对外界评论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体系,如果体系没站住脚那就是自己的失败。这种现象不在少数,大家都可以去找一些酒馆饭店,若无其事的逛一圈听听人们在议论什么,相信会有不少见识。上桌喝酒那都是大型情绪发泄现场,颇有喜感。
人进化而来,本能上确实会优先关注负面问题。加之没有正确引导和成熟选择的环节,自然发展成这种状况,不足为怪。但,公益是向上的,参与公益的不乏能量饱满的人,在做公益也能脱去负面情绪,主动去迎接真实和快乐。我也更佩服更向往那些乐观而坚定的精神面貌,并非不关注负面问题,而是去主动解决问题,扶贫、救助、支教,等等等等无一不比纯粹的宣扬和扩大问题更加有价值。
精神层面的价值不能因为无形而不被注意到,甚至可以认为心灵愉悦更有价值。吃大餐比啃馒头多的不就是开心和味觉快感?(请别提营养因素,很少有人下饭店是冲着营养去的,就像不顾损害健康的因素一样)。我们不断购买服装并不只是为了遮身保暖,护肤、整容也是反映人们愿意在变美上投入,因为眼球感官产生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说,基础的生存需求被满足后,物质更多只是手段,感官享受和精神追求已然成为了最终产出价值,且可能换来更多层面的物质与精神价值。我很庆幸自己能接触到公益,随着大家一同追逐美好,很受治愈。能让我在繁忙的工作之外,有脱去压力来喘息的机会。
我希望更多年轻人参与公益,青春和时间都花在追逐未来的物质发展不是一种浪费,上了年纪反而没法体会这些简单的快乐。和心诚则灵类似,如果参与另有目的,获得的乏味和劳累会多一些,愉悦和回报会少一些。
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注意到公益,更多地参与到公益中来,推动公益的发展,也能在公益中获得精神满足。但是目前来看这是一种奢望,太少人对公益有认可和参与,过半的志愿者、从业者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中国人口的5%,目前公益仍是特殊的、小众的“圈子”。况且很多时候还和盈利有着不能兼容的矛盾,有着“靠公益而生但非为公益而生”的现象。
因此,我倡导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的一生都至少要有一段公益经历,甚至因为公益而更有价值。如果整个公益行业能聚焦到这个方向上,行业发展与增长会加快许多许多。
七、公益更多地凸显人的本质和社会属性
我认为公益不是一个圈子这么简单,因为不光是有那么一群人在,还有着自己的完整生态,包括政策、机构、服务对象。但它也绝不仅是一个行业,因为还有自己的理念和信仰,这是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因此,本文中不妨称之为公益世界吧。
见过一些作者用丛林法则来描述个体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发展,什么是丛林法则呢?在自然中就是把个人攻击能力点满才能捉到更多的猎物,在现代要把个人技能点满才能赚更多的钱。商业虽然简单,但任何事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计算。这些是人的发展能力。
但人只有发展能力是不够的,我们认识新朋友,难道只看谁赚钱能力高吗?我们和伴侣相处,难道靠的就是用谈判能力去说服对方吗?显然不是。现代人同时也是社会动物,需要社会能力。社会能力不是指打交道,也不是靠言语技巧和谈判去获取更多利好,而是更加凸显“人”的本质。
来到公益世界,面对的更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可以不顾原先的地位、背景,同台交谈,参与活动,甚至忘年之交。但在商业世界里,我们对他人的自我介绍就是职业,人们对他人最大的记忆也是职业,根据它思考有什么交集。
这其实更容易交到好朋友和知己。有没有发现随着年龄增加,我们的人脉圈子越来越大了,但是知己却越来越少了。新认识的朋友们随着合作关系的多少,而走得越近和越远。而能不管混的好坏、或忙或闲,每逢节日就会想念的人,也只剩那些老同学。年龄越大越孤独,就是指的这些吧。
对每一个人来说,发展属性和社会属性也不会是割裂开的,商业世界和公益世界也不是完全割裂的。因为很多公益的参与者和坚持者,有原有的职业和身份。现代人虽然活在社会上,但“人”的本质却越发被掩盖。我们太需要一些场合,褪去职业、地位、贫富标签,面对更真实的自己,结识更真实的朋友。所以我认为,公益在这个方向上也会有很大的发展契机。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