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神奇的时代。
共享经济浪潮下出现了太多趣事,相信读者们多少都会看到过有关共享经济的趣闻:
蓝色宝马车主不堪其扰,车身标明“不是共享宝马”
五万把共享雨伞上线仅半天就被城管收走
共享马扎现身公交站,疑似企业炒作
……
但今天想说的这一已经被充分讨论的话题,其实是源于某共享单车公司创始人的一句“失败了,就当做公益吧”。而这句话也成为日后不少进军共享经济领域创业团队的“后路”。
但共享经济跟公益之间,是否存在创业者们所认为的关联,我想还是值得讨论的。
今天的共享经济是什么
共享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超出“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散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这样的狭义范围。当然也跟Airbnb、Uber这些早期共享经济项目——以使用个人闲置资源为初衷,企业并不拥有房屋or车辆等产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句话来说,现在大部分共享经济项目本质上其实就是“分时租赁”——企业买一堆产品、投放、出租。
我们来看看近一年来涌现的各类共享经济项目——单车、充电宝、篮球、雨伞、健身……没有一个项目是利用已有的闲置社会资源,都是企业根据需求集中购买并按时间段租给用户的。
共享经济是不是公益
共享经济归根结底还是“经济”,虽然很多共享经济项目极力弱化其经济属性,似乎也“不以盈利为目的”(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但这只是行业初期“烧钱”阶段的“假象”罢了。低价、补贴、免费甚至发红包倒贴,都只是为了共同做大市场或自己抢占市场。公益只是实际动机的表象,并非内因。
但烧钱期总有结束的时候,拼车行业在经历滴滴快滴、滴滴优步两次合并后,市场格局逐步稳定,补贴逐渐减少并最终取消,现在的价格已与出租车无异。这一行业虽然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但行业初期看上去美好的公益属性——非专职司机空闲时间段用私家车满足大量用车需求——早已荡然无存。
共享经济是否解决社会问题
但有人会说,虽然企业是逐利的,但共享经济的出现确实解决了社会问题啊!
是的,共享经济依靠信息技术确实解决了以往租赁行业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但严格来说,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而共享经济的逐利属性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新的问题。
现阶段,大部分的项目只解决了“用户痒点”或极小部分的“用户痛点”,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不大。但在个别竞争激烈的领域,特别是当玩家数量远大于市场需求时,社会问题已经逐渐显现。
例如共享单车,虽然解决了城市“最后一公里”难题,但再大的城市,所需要的单车数量也有上限。因而在造成超量单车堆积、交通拥堵等问题后,不少城市已开始要求企业停止新的单车投放,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小区、街道禁止共享单车进入。
至于为什么其他共享经济项目,比如共享篮球共享充电宝没有出现这种情况——那是因为那些项目还不够大。
结语
最后要说一句,笔者从来不觉得共享经济不好,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共享经济项目,确实为社会带来了方便。只是那些一心为了圈投资人钱而成立共享经济项目的创始人们,请别拿公益当做未来失败的后路。这种公益,我们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