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2汶川大地震劫难空前,国人团结空前,国内国际NGO的联动回应之迅速也空前。云南、贵州、广东、陕西等地的NGO纷纷联动,在灾难面前共同吹响赈灾“集结号”。
国难前,NGO迅速应对
终于,当灾难危及公众生命和公共财产安全时,不再有媒体书写“为何NGO的身影难见”的苛责。媒体在关注国家主席和总理及数十万人民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挺进震中的同时,也在第一时间将关注的眼光投向了积极回应灾情的NGO。
“这么大的灾害,如果中国30多万民间组织都无动于衷、无所作为,就不要再存在下去了。”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永光,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的话语掷地有声。
NGO利用其自身优势,积极地对灾情作出回应,在灾难面前不仅有所作为,且联合行动,回应迅速。
5.12汶川大地震劫难空前,国人团结空前,国内国际NGO的联动回应之迅速也空前。
受灾省份四川的NGO首当其冲,联合数家NGO开始投入救灾。云南、贵州、广东、陕西等地的NGO也纷纷联动,在灾难面前共同吹响赈灾的“集结号”。
NGO在行动
官方NGO
官方的NGO在灾后的第一时间向灾区拨发物资,接收各方的捐赠。
当晚,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榕明立即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对民建系统和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抗震救灾工作进行了部署。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晓林连夜研究部署落实会中央领导指示,连夜与中央电视台、人民政协报、北京青年报、新浪网等主流媒体联系联合开展抗震救灾募捐活动事宜。
截至
本报在后文刊登有关于这些官方NGO在这次救灾活动中开展活动、募集资金的详细介绍。
民间NGO
灾难发生后,民间NGO纷纷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回应灾情。
更多的草根NGO,在灾情刚发生时就针对灾情采取了行动。
当晚7点,爱德基金会就已经到达成都,成立紧急救援办公室,拨付100万元用于采购救援物资,开展救援工作。
当天,自然之友、绿家园等NGO联合发起“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的抗震救灾行动,号召公众为救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天内便有来自北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陕西等地的近30家NGO加入。
也是在
NGO到底如何参与到救援活动中?
济和社区发展促进会、NGOCN等NGO,也特意建立民间组织行动救援版,关注汶川地震,鼓励NGO参与救援。
国际NGO
许多国际NGO由于救灾经验丰富,在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回应,拨付善款,派遣人员现场评估调查,为采取下一步行动做准备。
无国界医生派出医疗队,进行灾情评估和提供帮助。国际行动援助也已投入几十万元参与救灾。
灾难之中显力量
政府在灾难面前的力量和强势毋庸置疑。政府能够在短时间内动员充足资源,集中一切力量全面投入救灾工作。政府的这种高效率和强大的力量在年初的雪灾中就展现无疑。但是,政府只能在宏观层面迅速调动相关部门投入救灾,不可能关注到灾难中的细枝末节,关注到方方面面人员的利益。面对如此空缺,NGO恰好可以发挥灵活优势,根据其服务的专业性迅速提供对口服务。
如果说以前大的灾难发生时,NGO,尤其是民间NGO的身影难见,反映出民间NGO应对灾难的经验不足等问题,这次NGO对灾难的及时回应也可以看作是NGO不断累及经验的一个结果。在这次实战中的操练,无疑又会促进NGO的成长。在NGO的回应中,我们不难看出NGO对灾难回应的新特色。
NGO整体联动。南都公益基金会发起的“民间组织抗震救灾行动联合声明”是中国民间组织“首次以一个整体的形式,表达对危机事件的关切,并采取切实行动,为国家分忧解难。”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在“联合声明”公布的统一行动的民间组织中,各个组织都列明参与的方式,公众可以有针对性的找到相关组织,提供相对应服务,而不是对除捐钱、献血外的公益行为感到茫然,不知如何进一步参与到灾区的救援活动中。同时,这也有利于灾民向相关机构直接求助。
接受捐赠的主体更广。虽然中国红十字、中华慈善总会等官方背景的基金会仍然是接受公众和企业捐赠的主体,但这次,更多有募捐资格的官方NGO针对地震开展了募捐活动,甚至有民间的NGO在行动方式中,也写出了“为灾区直接提供捐款”的参与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