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宫城县的七天——日本3·11赈灾志愿者活动纪实
来源:中国发展简报NO.50
作者:朱惠雯
2011-09-09
1288
领域 乡村振兴


\"\"

 


\"\"

 

 


灾害救援在我的事业中似乎是个关键词。2008年中国南方发生雪灾时,我第一次找到日本民间救灾专家广濑敏通先生,请教他有关救灾志愿者的经验。而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又再次访问广濑,这次不仅获得了更多有关灾害救援的建议,同时还征得他的同意,与“环球协力社”的伙伴们共同翻译了《灾害救援志愿者入门》一书,并且放到网站上提供免费下载,让所有关心灾害救援的朋友自由参考。而现在,当日本3·11地震海啸发生后,我又开始关注广濑先生的动向,这次不再仅仅是以访问者的身份,更是作为一名参与者去了解和体验日本民间是如何开展救灾志愿者活动的。

 

 


3·11发生后的第三天,日本生态游中心的理事长广濑敏通便宣布成立“RQ市民灾害救援中心”(RQ即Rescue,救援),召集他们在日本全国的网络成员共同开展救援活动。而中日公益伙伴,除了在网上及时介绍RQ的最新活动外,还全力协助国内的朋友捐助日本灾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RQ在灾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对志愿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我忽然想起两年半前广濑先生说过的话:“学习自然灾害救援最好的办法就是到灾区现场”。我再也坐不住了。与其呆在东京整天看着电视里关于灾区的报道,不如亲自去灾区,力尽所能,并且把这里的情况传达到中国,让日本民间的救援活动得到更多中国人的关注。

 

 


第一天(4月8日 星期五 晴)温馨的停电之夜

 

 


背着睡袋长筒胶鞋,我大包小包地赶到RQ市民灾害救援中心,搭乘志愿者专车前往灾区。到达位于宫城县登米市的灾区总部时已经是晚上七点。

 

 


总部设在当地一个小学的体育馆,一进门,我们发现里面一片昏暗。由于前一天的余震,总部已经断水断电一整天了。卸下行装后,总务部的木村带领我们熟悉环境。偌大的体育馆,救援物资和帐篷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剩下的则是餐厅兼全体会议室、物资运输队工作室以及总务部办公室。木村向我们介绍了每天的日程表、活动内容以及注意事项。

 

 


到了晚饭时间,我们拿出了自己带来的餐具加入了就餐者队伍。今天的晚餐是红薯和肉汤。因为停电,长条桌上点放着数盏油灯,柠檬色的光晕中,大家静静地品尝食物,轻声交谈,有人说,气氛倒比平日来得更温馨祥和。

 

 


晚餐后的每日例会因为停电开得比平时简短。全体志愿者共分成7个小队活动,包括物资运输、物资整理、温泉接送车、按摩理发服务队、向日葵温泉站、唐桑地区志愿者中心、总务室以及炊事班。先由各自的队长报告当天工作情况,然后再宣布第二天所需人手,而志愿者们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

 

 


作为第一天的活动,我首先选择了向日葵温泉站——被灾民称为“灾区最快乐的地方”。带队的“向日葵大叔”是日本小有名气的救灾专业户,从阪神地震的时候就开始活动,之后的新泻地震、岩手宫城地震也都有他活跃的身影。

 

 


会议后,大家开始在温暖的油灯下促膝谈心。晚上十点十分,有人大叫“水来了!”,体育馆一片欢声。十一点十分,“电来了!”全体鼓掌。然而,立刻有人关上了灯——是啊,今晚似乎适合在摇曳的灯火光影中度过。

 

 


第二天(4月9日 星期六 雨转多云)志愿者的工作不是一厢情愿的服务

 

 


由于昨晚停电,今早才得以看清体育馆的全貌。靠近主席台的是帐篷群,中间则堆放了大量RQ从全国各地募集来的救援物资,志愿者们每天都需要将新到的物资进行分类,然后再按照车队从各个现场带回的需求信息表格进行物品的装箱,第二天再由车队送往指定的避难所。不同于一般的是,RQ不是简单地把物资送到即可,而是要亲自交到灾民的手上,并且和他们交谈,了解需求。

 

 


日本东北地区民风纯朴,人民坚强忍耐,沉默寡言,他们不会轻易将困难说出来,而是放在心里,默默地忍受。但是在如此巨大的灾难面前,无论再坚强的人也需要他人的帮助,因此RQ不惜时间和精力来与灾民建立情感,获得他们的信任,以便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同时,物资运送志愿者还要观察需求的变化。因为供求之间的平衡是既重要又困难的工作。当灾区的需求已从御寒衣物过渡到内衣裤、洗漱用品的时候,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时间差,仍然会有大量的毛毯、大衣运送过来,不但占据了存放物资的空间,也影响了真正需求物资的运送。因此,RQ随时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最新需求,帮助援助者做出最好的选择。

 

 


晨光中,大家匆匆地吃完早餐后就开始早上的例会。确认完当天的工作后,就到了“迎接和告别”的时间——老队员们与大家握手告别,新队员则大声地自我介绍。

 

 


最后,灾区总指挥佐佐木说,如何算是一个合格的志愿者,这个标准应该是在受灾者那里。志愿者不能一厢情愿地提供服务,而要尽全力获得理解和信任。回味着这几句话,我坐上了“向日葵温泉站”的车。

 

 


温泉站设在重灾区气仙沼的一所作为避难所使用的小学校里,那里自地震后一直断水断电,这里的人们已经有一个月没有洗澡洗衣服了。向日葵大叔用小货车运来了两大箱水,接上发电机的电源,我们帮着把简易温水淋浴房擦洗干净,这样洗澡和洗衣服务就能开张了。在浴房旁边还搭有向日葵咖啡屋,因为下雨,我们支起了塑料棚,增加活动空间。最早到的“客人”是孩子,志愿者们和他们一起画画、一起游戏。

 

 


孩子们的欢笑声引来了大人们的身影。下午,咖啡馆的柜台前开始三三两两地坐上了客人。喝着咖啡吃着点心,他们也渐渐地打开话匣子——避难生活、今后的去向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志愿者们用心地听用心地记,有哪些是我们能够做的,有哪些是可以传递给其他有能力者的。

 

 


向日葵大叔说过,真正的志愿者不是做自己想做的,而是做灾民需要的。灾民们的满意才是志愿者价值的衡量标准。

 

 


第三天(4月10日 星期日 晴)倾听是志愿者重要的工作之一

 

 


与登米总部相邻的避难所里住着来自受灾情况非常严重的南三陆地区的灾民。他们的区长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女性,将整个避难所管理得井井有条。大家自己轮流打扫、做饭,一切都做到独立自主。除了物资以外,看似不需要外界的帮助。但是,RQ从几天前开始尝试和他们的负责人接触,寻找服务的途径。

 

 


今天,我参加了“移动美容室”队为那里的人们提供服务。美发师是有5年专业理发经验的林小姐,她是一家户外运动品厂家所组织的员工志愿队的成员。来到登米后,她看到墙上设有一个“供需配对栏”,提供服务对象和服务者的信息,便写上了自己的技能——“理发”。新服务就这么诞生了。

 

 


出发之前,我特地又仔细看了一遍贴在总部信息栏里的“志愿者心得”,上面提醒志愿者,由于RQ开展活动的地区很多是重灾区,所以必须对自己的言行多加注意。交谈时不要主动问及地震的事情,而当对方提起时,要专心地倾听,千万不要与对方争执,因为我们不是来辩论是非对错,而是来让灾民们释放出心中堆积已久的郁闷和痛苦的,所以要尽可能地去了解并且满足他们的需求。

 

 


林小姐开始理发以后,我们两个助手就在旁边为等待理发的客人倒水拿糖果,然后坐下来聊天。第一位“客人”是一位七八十岁年纪的老太太。我先自我介绍说自己来自中国上海,现在在东京工作,老太太听了很高兴,直给我道谢,可我什么都还没做呢。然后我们拉起家常,老人说自己弟弟的儿媳妇也是中国人,住在山的另一边,人很好。但是,说着说着她便开始提到海啸。“那天我们在搞一次活动,”她说,就在活动结束后,听到了警报声。直到今天,区公所女职员的声音还在耳边回荡:“大家快去高处避难,赶快去高处避难!”如果不是她,大家可能都来不及逃命,可她自己却一直坚持用无线广播发送海啸警报直到最后遇难。

 

 


轮到老太太理发了。她坐上椅子冲着美发师说只要稍微剪短一点就行。十几分钟后她看着自己的新发型心满意足地回去了。离开前老太太还让我有时间去他们那里坐坐,房间就在二楼的教室。

 

 


第四天(4月11日 星期一 晴)这里不是建筑工地

 

 


RQ除了登米总部以外,还设立了几个志愿者中心,在最靠近灾民的地方开展活动。今天,总部派出了一只小分队前去支援位于唐桑半岛的志愿者中心,帮助当地居民清理一部分废墟。唐桑中心自建立以来一直都在努力与当地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而这次是居民第一次主动提出要求,所以,总指挥广濑叮嘱大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驱车一个多小时到达现场时,我们立刻被眼前的景象给镇住了——在漫无边际的废墟中只孤零零地站立着数栋在海啸中幸存下来的小楼。

 

 


戴上帽子手套、防尘口罩,我们全副武装地开始工作。建筑材料的残骸,磨碎的玻璃,完整无缺的木碗,一件一件,记录着现在不知身在何处的人们的生活痕迹。忽然想起广濑先生的话:“记住这里不是建筑工地,而是充满回忆的地方。即使是那些要扔掉的东西,也曾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要用心去对待”。

 

 


我们把照片、画册,和还能使用的器皿放到一起,心中默念,但愿今后他们还有机会和主人重聚。

 

 


忽然空中传来广播声,说是一小时后将要拉响警报,请居民们不要慌张,那是通知默哀时间的到来。是的,今天是3·11地震海啸后的一个月纪念日,日本全国在下午两点四十六分进行默哀。我们看着表,在时间到达前离开现场,来到附近的居民家,与他们一起举行默哀仪式。

 

 


时间到了,呜呜的警报声响彻天空。眼前是尚待清理、却似乎永远也清理不完的废墟,耳边的警报声显得如此凄凉哀怨。我们低下头,闭上眼,双手合十。

 

 


休息的时候,房子的主人自豪地对我们说,这间房使用的木头和建筑工艺都是最好的,所以即使是这千年一遇的海啸也没能冲垮它。

 

 


据说这次的海啸威力相当于250架时速一千公里的巨型喷气机加起来的冲击力。可是,我们眼前这桩木制结构的建筑却依旧挺立着,同时,还有很多眼睛看不见的东西也在顽强地挺立着。

 

 


第五天(4月12日 星期二 晴 大风)不是临时房的过渡房

 

 


从事冒险教育的佐佐木先生在描绘一个梦想,并且召集了各路精英一同去实现这个梦想。由于我碰巧刚在他的自然学校度过了一个冒险的冬天,并且似乎通过了他的考验,这次我幸运地得到了目睹这个梦想实现的机会。

 

 


这天一大早,我跟随灾区总指挥佐佐木先生前往栗原,与在那里开展救援活动的伙伴汇合。但是这天的工作不是解决眼前的需求,而是为了给灾区人民一个美好的未来。

 

 


伙伴们除了佐佐木任代表的栗驹高原自然学校的成员以外,还有他所建立的“日本森林生物质网络”的成员“栗驹木材厂”,从东京赶来的AMITA以及天然住宅的负责人。这些人聚在一起为的是等待一个可能加入他们队伍的、具有极大影响力的组织AP Bank负责人的到来。

 

 


日本政府为了安置灾民,正在筹划建造大量的临时房屋。但是一般的临时房无论从隔音还是隔热上看,所提供的居住条件是非常恶劣的。而且因为数量庞大,政府提出要从海外进口建材,然而在此之前却没有咨询过像“栗驹木材厂”这样的当地公司。同时,由于能够建造临时住宅的地方非常有限,有些灾民需要等上一年以上才能从现在的避难所里搬出来,这种漫长的痛苦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眼看着问题成堆,佐佐木他们有点坐不住了。他们提出建造“非临时住宅的过渡房”,并称之为“重建支援中心”的新模式。

 

 


在这个中心里一共可居住10户家庭,每个家庭除了拥有自己的居住空间以外,可使用公用的餐厅,以便互相交流和帮助。同时,中心还设有管理办公室,为住家提供生活、就业支援。这种建筑利用当地的木材,由当地的工匠建造,并且使用对人体友善的“天然住宅”工艺。供暖则是日本森林网络一直以来推崇的“压缩木质燃料”,其他部分也尽可能地运用最新的循环技术例如生物技术等,以形成一个能源自给自足的“生态村”。当各家庭的永久性住宅建成搬出中心后,这里将成为养老设施,为灾区老人提供服务。

 

 


目前,支援中心的技术部分已经在几家专业公司、团体的支持下得到解决,土地也获得了自治体的认可,接下来需要的就是资金和社会推广了。

 

 


AP Bank是由几位日本著名的音乐家共同出资建立的市民银行,专为NPO,尤其是环境NPO提供低息贷款。这次地震后他们也积极地开展募捐以及志愿活动。如果能获得他们的支持,这个项目便极有可能实现。

 

 


下午,AP Bank一行来到了栗驹木材厂,参观并且开会讨论了这个项目。在激烈的讨论后,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

 

 


在第一家中心建成后,他们还计划向各地推广。日本森林面积占国土的百分之七十,然而到目前为止,由于人工费昂贵等原因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保护。日本森林生物质网络想要通过这个项目提出“新能源立国”的设想,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和一个新的产业。

 

 


第六天(4月13日 星期三 晴 大风)齐心合力重建希望

 

 


我在灾区最后的活动就是参加河北地区大川中学的淤泥清除作业。据说校舍清洗干净以后,该中学将在近期内开学,重新投入运营。这将是河北地区重建的重要一步,志愿者们肩负着孩子和家长,还有地区居民的期望。

 

 


这项工作量巨大的任务将分成3天完成,共有200多名来自各个不同地区和团队的志愿者共同作业,由RQ河北志愿者中心担任总指挥。

 

 


穿上连身的工作服,头上包裹白毛巾,脚蹬长筒靴,以至今为止最严密的装备到达了大川中学。走进中学的体育馆,我却一瞬间失去了思考的能力——眼前是铺天盖地的淤泥,人在上面连走动都有困难。这要怎么收拾啊?正在我发愣的时候,身边的志愿者却毫不犹豫地拿起工具开始一铲一铲地清除起来。

 

 


周围到处是志愿者的身影,从服装上可以看出大家都是来自不同志愿队伍的,有大学,也有教会组织。但是此刻已经没有团队之分,哪里人手不够就去哪里,你呼我应,你来我往,配合之默契仿佛大家合作已久。运到外面的淤泥袋越堆越高,教室里的地面也渐渐地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200多人同时作业,一切却井然有序。正在大家浑身是泥、挥汗如雨的时候,传来活动结束的指令。于是,大家纷纷开始打扫现场。收拾工具,将推车、铲子运到户外的水箱前,一把一把地清洗。然后按照标记,将工具收起统一放回体育馆旁边的储藏室,保证明天来的志愿者也能正常作业。

 

 


体育馆最后的景象让我至今难忘——淤泥已经全部被清除,木质地板恢复了原来的摸样,大川中学复活在望!

 

 


第七天(4月14日 星期四 晴)期待来自中国的志愿者

 

 


 回味这短暂却极其充实的一个星期,我只想大声说,大家都来当志愿者吧!

 

 


最近社会上似乎对志愿者有着一些消极的报道,说是有些志愿者是去添麻烦。然而事实并不都是这样。比如像我,既没有什么特殊技能,也不是那么身强体壮,但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关键是看志愿者团队是否能建立一个良好的接受志愿者的机制,为他们发挥能力提供平台。

 

 


RQ市民救援中心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但并不是说这里的管理如何完美,而是他们每天都在进化,并且是由志愿者自己来完善管理机制。新的服务、新的制度,志愿者们完全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因为心里想的是灾区,所以他们能第一时间感受到人们的需求,提出各种建议解决需求,于是RQ的服务项目越来越多,如温泉接送、理发、瑜伽、托儿所、音乐会、健康咨询、按摩等。同时,为了让组织运作顺畅,他们看到问题就主动召集伙伴一同解决,于是不断有新的小分队诞生——“企划小组”、“环境改善小组”、“儿童欢乐村小组”,甚至还有“厕所清扫小组”!

 

 


志愿者们发挥着他们的智慧和主动性,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得快速成长,三天就成为这里的“老师傅”。对于年轻人来说,灾区现场无疑是锻炼自己最好的地方。

 

 


听说将有500名韩国志愿者轮流加入RQ的活动。而我则在暗暗期待,希望不久就能在灾区看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志愿者。                                         

 

 


   [作者系日本NGO-中日公益伙伴事务局长(总干事)网站:http://csnet.asia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