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资讯 > 资讯详情
国际小母牛组织在中国的本土化之路


领域
乡村振兴
编者按:经过多年的曲折坎坷,以正式变身为本土组织——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为标志,国际小母牛组织终于在中国初步完成了非营利注册和运作的本土化过程,为未来的发展打开了空间。新的起点,既是机遇,又充满挑战。
刚刚过去的2009年,对国际小母牛中国项目(以下简称小母牛项目)来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一年,四川彭州灾后重建项目启动,先后获得了国内相关部门颁发的“国际民间组织慈善奖” 、“持久力示范项目奖”,还参加了海外的筹款活动。这些年度活动都发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截至2009年12月底,小母牛中国项目已经先后在全国16个省市区的117个县实施项目124个;已经有16个民族的72 402户贫困农户通过小母牛项目脱贫或致富。从四川盆地到戈壁沙漠,从云贵高原到青藏高原,从大巴山脉到大别山区,从华北平原到长江中下游平原,都有小母牛的足迹。由于态度意识的转变,综合能力的提高,受助农户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状况,也为所在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保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做出了贡献。
天外来客
自1985年进入中国以来,小母牛项目从帮助几十户农户到数万个农户,发生了许多改变人们生活和命运的故事。作为小母牛项目的最早介入者,笔者回想起这25年来,从小母牛进入中国到最后落地中国并扎根下来的历程,其中的艰辛和曲折,很有些值得拿出来探讨和总结的。
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刚打开不久,四川省畜牧局通过当时的中国科协负责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引荐,与美国温洛克国际畜牧研究中心商谈达成了一个技术支持项目,虽然该项目因当时美中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不畅而搁浅,但温洛克把四川省畜牧局介绍给了国际小母牛组织。
经过多次协商和洽谈,1985年10月,国际小母牛组织捐助的158只英国高产奶山羊和200只美国优质种兔通过北京运抵四川雅安、简阳和大邑县,开始国际小母牛中国项目的运作。
1985年10月18日傍晚,从英国募集运送过来的158只奶山羊和从美国募集发送的200只种兔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四川省畜牧局外事处负责人亲自带领笔者和接运小组成员到机场欢迎这些远道而来的“新郎”“新娘”。看着这些高个子、长体型、高鼻子,块头是本地羊两三倍的“老外羊”,我们心里的喜悦无法形容。但这些羊可不高兴,不仅对迎接队伍高规格的礼遇不屑一顾,更不愿意离开那看上去还挺舒适的集装箱。公羊“嗷嗷”、母羊“咩咩”地叫个不停。怎样才能把这些“使者”“请”下来?拉也不行,推也不行,最后,我们爆发出平时难以想象的力量,一趟又一趟地把一头头超百斤的羊抱下集装箱、又抱上接他们的货车,等运到几十里外位于北京西郊苹果园的检疫场时,天都已经亮了。随后一个多月里,我们这些“接亲的”与“老外羊”吃住在一起。为它们提供足够的草料、饮水,防寒保暖的圈舍,让他们逐渐适应这陌生的地方。一个多月后,绝大多数羊顺利通过国门检疫,并前往两千里之外的四川。这批羊通过繁衍,后来改良成了四川雅安、简阳和邻近县的数百万只羊,为数万个农户增加了收入,它们的后代也被引进到全国各地,甚至到了朝鲜和泰国。
那些白净乖巧的美国兔子虽然卸下容易些,可有些兔子经不起空中折腾,已经命丧太平洋上空,余下的经过检疫和继续的飞行,最后剩下105只抵达大邑县。不过,它们后来的表现也惊人地出色,通过自身繁殖发展和小母牛项目的礼品传递,大邑县逐渐成为了全国闻名的商品兔生产基地,县内县外数万个农户养上了长得快、肉质好的良种兔,受援户任旭平还成为国内外有名的“养兔大王”和奥运“火炬手”。
国际小母牛组织是最早进入中国的为数不多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一,在四川开展畜牧扶贫项目成为省畜牧部门的一件大事,省畜牧局领导高度重视,经常亲自过问。由于工作出色,随后4年,美方新增了4个资助项目,范围拓展到宣汉、洪雅、叙永和若尔盖等县,还送了7位有一定英语基础的专业技术干部去美国学习一年。1989年,四川省畜牧局负责人应邀去美国国际小母牛组织总部访问,答应了国际小母牛组织总部的请求,同意建立专门的国际小母牛中国项目办公室,挂靠在四川省畜牧局内,专门拨出一间独立的办公室作为办公地点。1990年4月,国际小母牛组织亚太区第四次管理会议在中国召开,来自美国、乌干达和亚太区6国的小母牛项目负责人都来参观学习中国项目。这次会议为后来小母牛项目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令人头疼的身份问题
小母牛项目由政府代管有很强的行政、人事和技术优势,但是也出现一些问题。首先,由于项目办工作人员的编制仍旧在畜牧局里面,本应专注于小母牛项目的全职工作人员常常被抽调去参加畜牧局的其他外事活动,致使一些管理活动受到影响; 其次,国际小母牛组织提供的一些经费和设备被挪用;第三,畜牧局领导层的态度和意见不一致也影响项目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小母牛组织根据我国逐步扩大开放的情况,为了加强管理,确保项目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运作,决定单独注册建立小母牛项目办。
1992年,在国际小母牛组织的一再敦促下,四川小母牛项目办准备尝试单独注册。1990年代初,国家政策已经允许外资办企业,在当地成立办事处或公司,由负责管理外资的省外经委批文即可登记注册。小母牛项目办的资金来自国外,属于外经委管理的范围。然而,小母牛项目办是四川省畜牧局的一个编外机构,归省畜牧局管。现在要单独注册,首先要脱离省畜牧局,也就是说,必须得到畜牧局的同意批文,才能去外经委获得登记批文,交给当时外经贸部驻成都的特派员办事处批准,最后才能去工商局登记注册。外经委关注外资来源是否合法,项目是否合法,对中国经济有没有好处;畜牧局则关注自己的管辖权限和项目对发展畜牧生产有无好处。国际小母牛组织总部给省外经委和省畜牧局各写了一封信,其中一段写到:“小母牛项目在中国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同政府的关系相处很不错,项目对于受援农户产生的效益也很显著,可我们的捐赠者更加关注农户,如果单独注册机构,捐赠者会更加放心。但是,在实质上,我们还是在政府的领导下,本着尊重政府、给当地发展带来很大利益的目的开展活动。我们在别的国家的经验表明,如果有单独注册的分支机构,往往更容易获得捐赠资金”。当时的畜牧局领导很开明,权衡之后同意项目办脱离,外经委和工商局也一路开绿灯。1992年4月份,小母牛项目办正式注册成功,并搬出畜牧局。可就在这时,畜牧局领导班子调整,项目办不得不重新搬回畜牧局。
考虑到1992年的四川改革开放的程度远不如沿海一带,国际小母牛组织总部要求四川小母牛项目去广东或江苏等改革开放程度较高的省份探讨注册。
当年9月,江苏南京市召开招商引资金秋季恳谈会。经与南京市外经委咨询,并得到国际小母牛总部的批准,四川小母牛项目提出了设立南京海福畜禽有限公司的建议。国际小母牛组织陆续拨入40万美元项目资金作为注册资本。为了表达合作的诚意,国际小母牛总部还同意资助南京市多种经营管理局提出的江苏养鹅项目。当时的南京郊区如六合县和浦口区的农村还很穷,国际小母牛组织的帮助很受欢迎。注册为经营性公司虽解决了单独注册的问题,但按照企业的性质和当地税务部门的要求,经营性公司必须有经营业务,并定期提交税务报告和年度报表,否则就要被罚款。而事实上这个公司是一个非营利机构,当时包括负责人在内的4个正式员工的工作重心是畜牧扶贫项目的计划、实施、管理和技术培训,时常还要到国外出差开会,根本顾不上经营。有一次,因为没有按时上缴税务报表还被罚款。与此同时,国际小母牛组织在与政府合作伙伴、捐助机构和新闻媒体等打交道时,往往要对这个带有经营性的身份进行很多解释,工作的进展可想而知。
漫长曲折的注册之路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四川的官员也越来越意识到,让小母牛项目在江苏注册对四川是不利的,他们竭力邀请小母牛项目回到四川注册。 1997年,经四川省外经委批准,小母牛中国项目办以外资公司驻华办事处的名义在四川省工商局注册为美国国际小母牛组织成都办事处。
2002年,成都办事处年审时遇阻了。审批部门说,有关部门准备出台政策,将小母牛这类国际民间组织的注册和年审改由民政部门审批。但由于相关政策条例还没有出台,具体怎么操作还不清楚。可是对于工商管理局来说,小母牛组织成都办如果超过六个月得不到主管单位的批文就属违规。经过多次沟通,考虑到小母牛项目多年来为四川做的贡献,四川省民政局和外经委最后达成协议,仍由四川省外经委审批。
但好景不长,2005年10月,小母牛项目办再次向已经更名为四川省商务厅的省外经委申请延期时, 被告知:“我们无权再为像国际小母牛组织这样的非企业性质的国际民间组织审批注册。”而四川省民政厅民间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国际民间机构必须去民政部登记,并寻求部级机构作为主管或挂靠单位”。随后三年多时间里,小母牛组织又开始了多渠道了解、探索注册之路,但皆因相关政策没有出台而没有结果。由于没有延续注册,小母牛面临银行账户延续的问题、房产、汽车等财产的登记和年审的麻烦、员工招聘和雇用的不便、与项目伙伴单位签订协议没有有效公章的尴尬等等。值得庆幸的是,基于过去多年的信誉和合作,小母牛项目办向有关银行、劳务和税务等服务与管理部门说明情况后,仍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保持了机构和项目的基本运作。
探索注册之路是艰难的,好在国际小母牛组织并没有一味地去追求以国际NGO的身份注册、考虑项目办没有外籍员工,而是尝试找省级有关部门探讨国际小母牛组织中国本土化之路。四川省民政厅民间管理局负责人很同情小母牛项目的处境,表示只要小母牛项目找到有关厅局(办)作为挂靠或主管单位,就可进行国际小母牛组织的本土化注册申请,只是注册名字不能用小母牛,因为在这个圈子里,大家都知道小母牛是国际NGO。可是,不用小母牛的名字,国际小母牛组织能同意并继续支持这个项目吗?离开了他们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四川这个项目继续生存和发展是非常困难的。经过与小母牛组织总部多次沟通,他们最终得到小母牛组织总部的同意和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决定建立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意在用海内外筹集的资源惠及贫困家庭,帮助他们脱贫。2008年8月4日,省民政厅民间管理局正式下文批准成立了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海惠”),由国际小母牛组织总部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授权海惠全权负责其在中国的所有项目。
事实上,海惠在资金上对国际小母牛组织总部和其香港分会是严重依赖的,如果要减少这种依赖,只有最终建立能够在国内筹款的基金会。也就是说,只有解决筹款问题,小母牛项目才能说是真正走上了本土化之路。
本土化合作体会
小母牛项目成立和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结束饥饿和贫困。 小母牛项目在中国能取得成效,虽然有来自境外的资金、理念和模式的影响,但更多靠的是扎根于本土文化,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整合各种政府和非政府资源,发挥社区力量,调动社区成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更与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政策扶持密切相关。
对于进入中国的国际NGO来讲,理解中国的国情很重要。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改革开放前的10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太多的战争与社会动荡,从而耽误了很多发展机会,所以维护社会稳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以地方政府为主要驱动力的地方治理首先考虑的目标是促进地方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保证和谐与稳定。国际NGO 常常可以给一个相对贫困或者社会问题较多的地方带来资金、技术和就业,这些是地方政府比较欢迎的原因。但是如果地方政府意识到这些机构进入可能带来对政府权威的挑战,或者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那么就会对它们保持警惕。这样,国际NGO在中国也就面临诸多限制,首先是自己的法定身份,不少机构是有名无份;其次是国际NGO的独立性问题,它们不能独立行动,必须与政府合作方能开展工作;再就是项目活动的限制,国际NGO不能在华完全按照在其他国家那种活动范围和方式行事;还有资源募集的限制,国际NGO不能在中国筹款;政治与文化环境的限制,等等。
但是,国际小母牛组织在中国二十几年的经历表明,国际NGO在中国工作肯定会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但只要能清楚表达自己的善意,做有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事,总是有办法找到空间并扩大空间的。而且,从总的发展趋势看,限制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减少,发展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只要国际NGO 主动和政府加强沟通、协调和合作,抛弃教条僵化的模式,不断学习如何和政府相处,学习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条件,就会帮助克服面对的一些限制,从而拓宽空间。
背景:国际小母牛组织合作项目的几种模式
国际小母牛组织合作项目模式不断创新,从初期以畜牧扶贫为主逐步发展到现在的以价值为基础的社区综合发展。运作程序如下:
·成立互助组:互助组一般由15~25户农户组成,基于农户之间的相互帮助而组建,目标是为了实现社区的综合发展。互助组一般有组长、副组长和出纳各一名,他们领导组员制定规章制度,组内由组员每月缴纳互助金。
·社区规划:互助组组成员都要谈个人的价值观,识别共同的价值观,找到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接受个人领导力培训,采用参与式村级调查和项目规划,肯定式探询和以价值为基础的项目计划管理模式等发现社区的需求,进行社区规划。
·小母牛项目规划:互助组成员接受小母牛基石培训;结合社区未来发展规划制定小母牛项目规划,规划包括开展畜牧发展和能力建设活动。
·项目实施、参与式总结和改进计划: 一经做好规划、理念培训和搭建好小组活动机制,项目即进行牲畜投入和技术培训,开展其他计划的活动。而且每3个月进行一次参与式总结与计划,对照目标计划进行自我总结分析,鼓励做的好的方面,针对不好的方面,制定下3个月的行动计划来改进。通过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互助组能力得到提升、项目运作也能对组员公开、透明。
通过以上程序,期望达到的目标包括提升意识和能力,增加资源,实现可持续性和综合性发展,最终产生三个层面的影响:(1)物质层面:收入、营养、环境改善等;(2)精神层面:观念、积极的态度、建设美好未来的信念;(3)社会层面:社会和公众的认同、其他机构或部门借鉴国际小母牛组织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资料链接:国际小母牛组织诞生背景
20世纪30年代末,西班牙内战爆发,美国印地安纳州农民丹·威斯特加入了美国志愿救援队,前往西班牙向内战双方的难民分发救援物质。他在向难童分发牛奶时意识到,这些儿童的家庭饱受战争创伤,非常贫困,他们所需要的“不单是一杯牛奶,更是一头奶牛”。 于是,他决定回到美国本土募集小母牛,向西班牙和世界上所有需要帮助的国家和地区运送小母牛。1944年,小母牛组织正式成立。帮助受助家庭通过自己养牛,结束饥饿,自食其力。 同时,也要求得到帮助的家庭将受援奶牛所产的小母牛作为礼品,传递给其他同样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以使更多人受益。这就是小母牛组织的前身。后来小母牛组织更名为国际小母牛组织,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以帮助农民发展养牛、养羊、养猪、养兔和养鸡等多种畜牧生产为切入点的扶贫和乡村发展组织,其总部设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已经在全球128个国家帮助了上千万人,并于2004年获得了全球最大的人道主义奖——希尔顿人道主义奖。
(本文作者系国际小母牛组织中国主任,海惠助贫服务中心主任。)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