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色参与式影像《听妈妈讲故事》——征集全国参与者
来源:
2014-05-13
0
925
\"\"
 
【简介】
生,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开始。因为生,我们有了这一切。生,带给我们爱恨情仇、苦难、希望以及死亡。因为生,是一切故事的开始。
 
“妈,我是怎么来的?”儿时天真的提问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捡回来的”“石头里蹦出来的”……母亲各种方式打发我们,避开隐秘的事实。
慢慢开启了丰富的生命体验,“从哪里来”又成了哲学命题困扰我们,尝试用各种方式去解决,却忘了,母亲真正的答案被封存很久。
 
今天起,我们准备好,打开母亲的记忆宝盒,到母亲身边,坐下来静静倾听关于自己的出生故事。对于母亲来说,孕育一个从无到有的生命的故事该怎么被纪录,最美好的答案,莫过于这个生命在世上前行了万万里后又回过头来关照。
 
\"\"
 
 《听妈妈讲故事》让我们回到生命的原点——我们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带着这个问题、带着一部DV摄像机(可摄像的卡片机、单反、手机等均可),去纪录妈妈的讲述。
 
我们可以采访妈妈,妈妈可以采访外婆,爸爸可以采访奶奶。问题是: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我们已有36位参与者拍摄了自己的母亲,请先一睹为快。《听妈妈讲故事》片花: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wXWX5vAqkk/?qq-pf-to=pcqq.c2c 
 
【我们是谁?】
青原色创新实验室(介绍片: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YxNzYyNDAw.html
专注参与式影像,为我们提供一个讲述自己故事的平台,回归生命,思考生命。五年来,青原色扎根小城市吉安,踏实纪录社群故事。今天是母亲节,明年的5月1日是母亲节,这个时间段,我们留给《听妈妈讲故事》,留给每一对亲子,留给大家去关爱母亲,关注自我,关注当下,关注生命。
 
【想干嘛?】
每一位参与者拍摄的故事,都有可能成为探讨生命主题的纪录片《生》的素材,大家一起来做纪录片。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行动,把关爱母亲付诸于实际行动,为母亲和自己的故事用影像留存下来。我们会将每一个故事制作成短片刻录光碟送给每一位参与者。与大家一同纪录生命故事,探讨生命的多种可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如何参加?】
所以你可以现在就发邮件确认(ifchinastudio@163.com)你的意愿,方便实用的操作手册——我们已经为你准备好了,不用客气直接来“索取”就是了,有了它你不用为自己拍摄的技术和采访的方式而头疼,这会提供给每一个愿意坐下来听妈妈讲故事的孩子。
 
第一期是母亲节(2014年5月11日)-端午节(2014年6月2日),在这两个重要节日期间,邮件确认参加知道如何操作后,带着摄像机回家拍摄,纪录自己甚至整个家族的生育故事,历史就在咱们自己的身边。
第二期2014年6月3日-7月4日,一月一期,一年12期,你可以选择自己方便的时间参与。
 
《听妈妈讲故事》全国参与式影像项目
 
一、项目简介
   项目于2014年母亲节与2015年母亲节间启动实施,网友带着摄像工具(摄像机、手机等)去访问自己的母亲:我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以亲子沟通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时代的生育故事。
   故事将由青原色创新实验室统一制作成口述史短片,在约51周的周期内,每周主推一部网络分享,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一部大型女性生育故事纪录片和书籍,于2016年前完成,纪录片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影展。
 
二、项目背景
 
\"\"
 
亲子教育
新一代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据报道,2013年《爸爸去哪儿》开播不到20天,全国各大卫视就有24档亲子节目准备相继播出,此类节目收到如此的关注度,引发社会热议,是人们在聚焦家庭教育,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亲子难题,但是像“狼爸”用“打”的教育方式和“虎妈”让女儿“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的方式,究竟是不是能够真正解决教育问题还值得社会去探讨和反思。中国目前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有的孩子甚至因为缺爱而走酗酒、放火烧毁邻居房屋等的极端行为,解决亲子教育问题任重道远。
 
教育是一代传承一代的“事业”, 需要通过自己的反思和行动来解决教育的难题。亲子关系出现矛盾,沟通不畅或者方式不对,将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一生,所以项目用影像这种温和的方式,给母子(女)提供一次平和交流的机会,以两者“坐下来”“慢慢谈”的方式,让彼此走近对方,唤起共同记忆,了解而后理解,才有和睦相处的基础。
 
“空巢老人”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走进老龄化社会,单是农村空巢老人数量都已逾五千万,“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对老人们生活的一层理解,心理与精神上的空巢才真正伤害到他们。人们总是忙于前行,但需要有更多人去关照母亲,还原她本来立体的生活。
 
一次分娩的结束并不代表亲子故事的完结。“生”是母亲与孩子的交集开始,因为生,人类才会有爱恨情仇、苦难、希望以及死亡。这段记忆虽被尘封,但对于每一个母亲来说,故事一定不是过时的,而是清晰的,重要的。这是纽带,连着的是两代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时代。项目着眼于“生”,拉进子女与母亲的关系,“回归”母亲,回归给每个人起点的妈妈,懂得感恩的人们,首先学会不让母亲与空巢老人为伍。
 
身边的历史
 2013年,崔永元在中国传媒大学开设口述历史选修课,他指出“现在的社会太浮躁”,强调口述史的重要性。“老百姓的亲身经历也是历史,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维度去书写历史”,2011年,《东方历史评论》高级编辑李远江发起成立了“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引导学生从有关“我”的“小”历史出发,这些智识的行动都在呼吁这个社会去关注“身边的历史”。 龙应台曾说:你对你父母、祖父母辈的历史没有兴趣,因为自己的无知。因为无知,所以不知道珍惜。等到你稍微有一点了解的时候,生命的结构就刚好是他走的时候。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等到她走的时候呢?项目聚焦亲与子的生育故事,就是让“子”去了解“母”的历史,讲述与纪录这个时代的生育,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关注历史。如果连“身边的历史”都忽略掉,这个时代谈何“辉煌未来”?
 
三、项目进展  
2013年10月-2014年2月,项目已有江西、湖南、四川、湖北、宁夏五省30多位拍摄者参与,产出30个口述史短片。参与者年龄、地域、受教育程度、信仰不一,其中最小(拍摄者)5岁,最长(拍摄者母亲)78岁。有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学生,有清洁工阿姨和农民,也有老师和白领,他们用最平常和最熟悉的方式坐在家中与母亲交流,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各自泪水与欢笑,记忆与希望,感悟与反思集于一部7分钟左右的短片里。
 
四、项目目标
1.口述史
 100-150个5分钟左右生育故事短片,每一位参与网友就是自己与母亲的导演,讲述自己的故事,展示亲子交流方式。行动为整个社会营造出温暖的亲情氛围。
2.纪录片
 60-80分钟时长的纪录片《生》(暂定),将会讲述这个时代的生育故事。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方式新颖(参与式与亲子对话),易于传播,能够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与共鸣反思。
3.书籍
 容纳全中国三代人(甚至四代人)的生育故事,为这个时代保留一份特殊记忆,是老百姓为自己书写的自己的故事,历史就在身边。
 
五、项目团队
执行团队-青原色创新实验室
青原色创新实验室位于江西吉安,是一个讲述生命的故事的公益性文化机构,通过参与式创作,促进独立思考和文化自觉,提升生命质量。青原色擅长团队性的参与式创作,用纪实影像传播正能量,纪录普通人的故事,善于将创新、公益与文化集为一身。青原色有五年社区参与式影像经验,《青-原色》、《六一儿童节》、《沙芫小学》、《吉安现场》等参与式摄影项目获得很大成效,其中《青-原色》和《吉安现场》分别入选2011与2013中国平遥国际摄影节。
有孵化分社惠州青原色人文纪录中心 ,致力于 独立影像、口述历史、纪录剧场。 有合作组织 “乡村纪录工作站”专注,《空巢老人图片展》,关爱农村空巢老人。
有来自海内外各地的艺术家、大学生来到这里实习、创作和交流。历年与青原色有项目合作或人员交流的机构包括: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香港盛夏剧团、荷兰王国克劳斯亲王基金会(Prince Claus Fund)、中国南都基金会等。
 
\"\"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已加载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