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 傈僳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
2021-11-19
93



近年来,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对项目点上的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走访了解、收集整理,尤其针对傈僳族的传统手工艺和传统艺术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为探索如何让村民更好地发挥传统手工艺的创造力和价值,提高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现代转化和市场竞争力,8月13日至14日,在中心的支持下,黎光村的10位村民前往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与维西古韵·傈绣品牌创始人李昌平老师及传统手艺人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活动中,李昌平老师结合自身二十多年的傈僳族文化研究,制作经营民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品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了如何在僳僳族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出各种手工编织、刺绣品、服饰品、文创产品等。对于大家感兴趣的“自己纺织的布如何进行再加工制作,提高手工艺品的附加值?怎样更好地卖出去?哪种款式的服饰比较受消费者青睐?顾客进店后一般都喜欢购买哪些东西?”等问题,李昌平老师拿起几件在售的服饰,说,傈僳族传统服饰色彩艳丽、对比强烈,色彩的选择、图案的搭配等都体现了出独特的风格(维西县“傈僳族服饰”被云南省政府收录进“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传统的傈僳族服饰,受众面较小,销售量有限,所以我们应该在传统民族服饰与现代时尚服饰中寻找共同点,既要保留传统的手工艺,同时也应具有现代美感的面料和配色。除了服装,还要有新思路、新理念来创新产品形态,创作具有傈僳族文化元素的生活用品,文创产品,更好地贴近时代和大众的生活。


在看到众多各具特色的傈僳族服饰后,大家也反思到虽然黎光村傈僳族的男女老少都喜欢穿民族服装,也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认同,但大家穿的服装,每个地方(维西、怒江等地)的样式都有,唯独缺乏自己本地的特色,不知不觉中就被外来的样式同化掉了。对此,李昌平老师提醒大家,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创新,既要适应时代要求,又要不失其工艺本质,要挖掘出本民族、本地区最初的东西。与此同时,大家也要多走出去看,看我们自己没有的,看别人好的,才能更清楚我们不足的地方。


学习交流活动结束后,村民们一起总结到之前大家参加的传统手工纺织培训,除了要把傈僳族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传承下去,还希望能将其推向市场。在这之中,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路,可以结合黎光村地处旅游景区的优势,不仅要做衣服、腰带、背带等一些傈僳族村民的日常用品,还要针对外来游客,做一些小件旅游产品,将手工织布用于制作服装、包、袋等用品,并把傈僳族的文化元素蕴藏于其中。


同时,村民们也认识到虽然大家手工织出来的纺织品都很好,但在对纺织品进行再加工时存在着做工比较差、不够精细、缺乏设计感、市场接受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如何从简单粗放的自给自足、自娱自乐式的生产方式中走出来,应对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和眼光,这是需要大家去动脑筋的。最后,参加此次活动的黎光村生态产业合作社负责人蜂金龙也鼓励村民们要多去想、多去做,有实际的操作,有实际的成品展示在大众面前,才更能体现我们民族的传承就在那里。


如《周礼·考工记》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融合一致,它的传承与生存方式息息相关。身处这个时代,单纯的保护是不够的,也是不切实际的,重要的是要在保护中获得一种新生的“发展”,赋予其以新的生命。同时,也需要我们尊重各个社区的乡情,尊重文化演进的规律和村民的发展意愿和需求。如此才有可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