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推进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的规范化建设,2020年10月30日,经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指南》地方标准,并于2021年2月1日实施。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指南》
该标准由上海市民政局提出,并牵头华东理工大学等机构共同起草完成。期间,经多轮征求意见、研讨论证的基础上获准发布。本标准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的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工作,系统性规范了立项、采购、实施、项目完成度审计与项目绩效评价、信息公开、质量管理等工作内容,对规范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基础,保证标准技术内容的科学性;并从全面性、规范性、提高工作有效性等方面尽可能地厘清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相关要素的要求,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标准不一、操作困难等现状,明确项目内容、基本流程、质量管理等方面设置指标,使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地标”是什么?为什么制定“地标”?
相关主体有哪些?
以下内容将为你解答这些问题
“地标”是什么?
本文件是对社区公益服务项目(community public welfare service projects)招投标基本原则、项目内容的规定,以及基本流程和质量管理方面的建议。
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由民政等政府部门或社会资助(购买)的、由社会力量在一定时间内按照预定的服务目标内容和要求设计实施的、服务于社区或社区中特定群体的社会公益服务项目。
为什么要制定“地标”?
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工作是确保政府资金安全规范使用的重要途径,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传递与供给的有效举措,是创新社会治理、转变政府职能、回应民生需求的重要方式。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要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指出要推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上海自2009年便开始探索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工作,为了将十多年来的实践进行统一,实现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特开展规范性标准的研究。本“地标”的制定,为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工作提供了标准支撑,对规范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标”的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的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工作。本文件亦可作为其他公益项目招投标工作的参考,如基金会资助的公益项目等可参照执行。
“地标”的相关主体?
1.需求方(demander):提出社区公益服务需求并申请立项的主体,涉及区民政局、街(镇)等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2.购买方(purchaser):提出采购需求、购买社区公益服务、配套并拨付资金的主体,涉及市、区民政局、街(镇)等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3.承接方(undertake):实施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的主体,涉及社会力量中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自然人等。
4.管理方(manager):从项目立项到项目审计、绩效完成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对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实施有效管理的主体,涉及市、区民政局、街(镇)、第三方监管机构等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内容?
1.为老服务项目
(1)健康保健
(2)精神文化
(3)权益保障
(4)社区照顾
2.助残服务项目
(1)残疾人康复
(2)残疾人社会融合
(3)残疾人权益保障
3.济困服务项目
(1)重大病患者帮扶
(2)困难群体社会融合
4.儿童与家庭服务项目
(1)儿童保护
(2)儿童保障
(3)儿童关爱
5.其他服务项目
面向全体城乡居民、涵盖生产生活各领域的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以及婚姻家庭、矛盾调处、公益志愿等服务项目。
招投标工作的基本流程?
1.立项
(1)需求确定
(2)立项申请
(3)立项审核
2.采购
(1)编制招标文件
(2)发布招标公告
(3)投标
(4)评审
(5)公示
(2)签订政府采购合同
3.实施
(1)方案细化
(2)方案执行
(3)项目验收
4.项目完成度审计与项目绩效评价
(1)项目完成度审计
(2)项目绩效评价
(3)项目整改
如何监管社区公益服务项目质量?
“地标”制定了质量管理的方案,对立项阶段、采购阶段、实施阶段、档案管理、项目监管、评估改进做出了不同要求,以回应项目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流程。
招投标工作中所涉材料的格式要求?
“地标”提供了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工作中所涉材料的格式模板,包括投标函、开标一览表、项目实施与管理方案书和上海市福利彩票公益金公益服务项目购买合同。各区可按需参考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格式模板,持续完善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工作。
该地标的出台,加强了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的规范化建设,以标准的形式引导社区公益服务规范运作流程、严格把控各环节质量、绩效测评和有效改进,明确了不同层级管理者的职责分工、不同主体承接方的服务质量,完善了多层次、多方式、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新体系,同时也为其他政府购买服务提供了借鉴。
来源:社工中国网、上海社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