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礼运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事天”的行道者“法天”而行。
关键是“天”的意义。《论语》里的博施济众、《左传》里的“太上有立德”、《孟子》中的“与人为善”,参观书院,不可否认:儒教是宗教,天是儒教的至上神,如此,以下历史事实就容易解读了:1.儒家那么重视修身、行善、成圣,其“法天”思想的根源在哪里?2.对清代颜李学派的“习行”学说理解,怎样全面?3.反求诸己、学而优则仕、学以致用、“德性以用而见其醇驳”,那么强调应用和为己,为什么?4.荒政思想中对“天”的理解总是那么人格化。
汉儒董仲舒有“莫神于天”的天命神学体系。现代哲学史家冯友兰有“五义”说、张岱年“三义”说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里的“天有五义”(其实只“四义”,皇帝以天为父,是有人格的主宰者)说——
在中国文字中,所谓天有五义:曰物质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曰主宰之天,即所谓皇天上帝。有人格之天、帝,曰运命之天,乃指人生中言人所无可奈何者,如孟子所谓“若夫成功则天也”之天是也。曰自然之天,乃指自然之运行,如《荀子·天论篇》所说之天是也。曰义理之天,乃谓宇宙最高原理,如《中庸》所说“天命之谓性”之天是也。《诗》《书》《左传》《国语》中所谓之天,除指物质之天外,似皆指主宰之天。《论语》中孔子所说之天,亦皆主宰之天也。
古有“五号说”。许慎《五经异义》引《尚书说》:“天有五号:君而尊之,则曰皇天;元气广大,则曰昊天;仁覆闵下,则曰旻天;据远视之苍苍然,则有称苍天。”其实都是一个天,拥有几个称号。如孔子、关羽,越是神、越是尊贵,称号越多,古今中外皆然。
天的下降、游移和着地,冯友兰并不是开端。梁启超开始的启蒙话语之下的“天”。《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二章《胚胎时代》说:“中国无宗教,无迷信,此就其学术发达以后之大体言之也。”又说:“中国古代思想,敬天畏天,其第一著也。其言天也,与今日西教言造化主者颇近,但其语圆通,不似彼之拘墟现象,易滋人惑。” “此人之于天也,敬而畏之,一切思想,皆以此为基焉。”“其尊天也,目的不在天国而在世界,受用不在未来,而在现在。是故,人伦亦称天伦,人道亦称天道。记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此所以虽近于宗教而与他国之宗教自殊科也。”“然则中国古代思想,其形质则神权也,其精神则民权也。”梁启超在该章总结处说:“综观此时代之学术思想,实为我民族一切道德、法律、制度、学艺之源泉。约而论之,盖有三端:一曰天道,二曰人伦,三曰天人相与之际,是也。”